2.如圖所示情景與所對應(yīng)的物理知識錯誤的是(  )
A.吸盤掛鉤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能緊緊地“吸”在墻壁上
B.鐵鎖從高處下落過程中鐵鎖的重力勢能在不斷減小
C.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紙片,是因為梳子此時帶了電
D.可以在浴室內(nèi)使用電吹風吹干頭發(fā),并且用濕手直接拔掉插頭更方便

分析 (1)吸盤在大氣壓力作用下被壓在墻壁上;
(2)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zhì)量、被舉得高度.質(zhì)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3)帶電的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
(4)濕物體是導體,接觸帶電體容易發(fā)生觸電.

解答 解:A、吸盤內(nèi)氣壓低于吸盤外大氣壓,吸盤在大氣壓力作用下被壓在墻面上,故A正確;
B、重物有一定的質(zhì)量,重物不斷下落,高度減小,重力勢能在減小,故B正確;
C、摩擦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紙屑,說明摩擦過的塑料梳子帶了電,故C正確;
D、直接用濕手去拔插頭,因生活用水是導體,易引發(fā)觸電,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大氣壓、重力勢能、帶電體的性質(zhì)、安全用電等知識是一道綜合性題目,但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繞著圓形軌道勻速轉(zhuǎn)動的物體其運動狀態(tài)不發(fā)生改變
B.物體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可能持續(xù)運動
C.“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萬千河”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D.金鋼石原子內(nèi)部是由不帶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如圖所示是模擬馬德堡半球?qū)嶒灥那樾,兩位同學用力拉著實驗裝置不動時,此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兩個人受到的拉力屬于一對非平衡力(選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對物理量的估測,最符合實際的是( 。
A.教室里的凳子的高度約為50cmB.冬季洗澡水的溫度約為80℃
C.真空中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為340m/sD.一個家用LED燈泡工作電流約為5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如圖,重40N,邊長為0.1m的正方體木塊A和重160N,邊長為0.2m的正方體木塊B疊放在水平桌面上.則B對地面的壓強是5000Pa.若對B施加一個向右的5N的水平拉力F,使A、B恰好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A、B間的摩擦力為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7.如圖所示,開關(guān)閉合.請在圖中方框里用箭頭標出通電螺線管外部磁感線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將一杯質(zhì)量為m的熱水倒入容器內(nèi)質(zhì)量為3m的冷水中,容器內(nèi)冷水溫度升高12℃,則熱水溫度降低36℃.如果再把一杯相同的熱水倒入這個容器中,則容器內(nèi)水溫會再升高7.2℃.(此題忽略熱量損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某初級中學的同學在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密度”知識后,產(chǎn)生了探究馬鈴薯(俗稱洋芋)密度的興趣.他們經(jīng)過討論提出如下猜想:
A.洋芋的密度與品種有關(guān);
B.洋芋的密度與成熟度有關(guān).
(1)請你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再提出一個猜想:洋芋的密度與種植地點有關(guān).
(2)為了驗證猜想A,應(yīng)取幾個不同品種(相同/不同)而其他因素相同(相同/不同)的馬鈴薯來研究.為此他們從市場上選購了“小紫芋”、“黃心洋芋”和“白心洋芋”三個不同品種的洋芋.
(3)請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白心洋芋”密度值為1.07×103kg/m3
比較三次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結(jié)論:洋芋的密度與洋芋的品種有關(guān).
次數(shù)品種成熟度質(zhì)量/g體積/cm3密度/(kg/m3
1小紫芋成熟22.0201.10×103
2黃心洋芋成熟21.8201.09×103
3白心洋芋成熟21.4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打足氣的氣球,即使將口系緊,氣球也會逐漸變小.這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B.墨汁滴到清水中,過一會兒,看到了墨跡散開,這說明了墨汁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C.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碳素筆畫出的一條線由許多顆粒組成,這些顆粒是分子
D.摩擦起電現(xiàn)象和湯姆生發(fā)現(xiàn)了電子,都說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