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為了比較水和煤油吸熱本領的大小,小麗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有質量、初溫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別用兩個相同的酒精燈對其加熱相同的時間。


 
(1)在此實驗中分別用兩個相同的酒精燈對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說明水吸收的熱量 煤油吸熱的熱量(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對質量相同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后,可以觀察到水升高的溫度 煤油升高的溫度(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等于     (2)小于

試題分析: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酒精燈對水和煤油加熱,加熱相同的時間,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就是相同的,加熱時間長的吸收熱量多;水的比熱容大,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熱量,比熱容大的溫度升高的少,據此分析回答.
(1)相同的酒精燈加熱水和煤油,加熱時間相同,說明水吸收的熱量等于煤油吸熱的熱量;
(2)水的比熱容大,吸收相同熱量,水的溫度變化小,可以觀察到水升高的溫度小于煤油升高的溫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6分)如圖所示是電熱水壺銘牌.為了測量它燒水時的實際功率,小明課外在家長的配合下進行了如下的綜合實踐活動:關掉家里所有用電器,將該電水壺裝了0.6L(600cm3)20℃的水,接入家庭電路中,閉合壺的開關,測得壺中的水從20℃上升到100℃所用的時間是4min.同時觀察到家中電能表(見圖)閃爍的次數正好為96次.已知水的比熱容【c=4.2×103J/(kg?℃)】.請根據相關信息,求:

(1)電水壺中水吸收的熱量;
(2)電水壺燒水的實際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某學生用兩個相同的熱源分別對質量為m1,比熱為c1的甲物質和質量為m2、比熱為c2的乙物質加熱,并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分別畫出甲、乙兩物質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線,如圖10所示。根據圖線情況,作出如下推斷,其中錯誤的是(  )
A.若m1=m2,則c1<c2;
B.若m1<m2,則c1>c2;
C.若c1=c2,則m1<m2;
D.若c1>c2,則m1<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5分)某太陽能熱水器的水箱內裝有50kg的水,太陽光照射一段時間后,水溫從20℃升高到60℃。水的比熱容是4.2×103J/(kg·℃),焦炭的熱值是3.O×107J/kg。
試求:(1)水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2)這些熱量相當于完全燃燒多少千克的焦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由Q=cm t可得C=,同一種物質的比熱容C,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吸收的熱量增大一倍,則比熱容增大一倍
B.若質量增大一倍,則比熱容減至一半
C.若加熱前后的溫度差增大一倍,則比熱容增大一倍
D.無論質量多大,比熱容都一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是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的實驗裝置。左右兩圖中,除杯內分別裝的是質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完成該實驗還需要___________,在相同的加熱時間內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熱量是_________的(選填“相同的”或“不同的”)。本實驗除用控制變量的思想外,還采用了  法來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已知酒精的熱值是3.0×107J/Kg,如果煤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有50%被水吸收,如在一個標
準大氣壓下將溫度為20℃,質量為5Kg的水燒開,
求:(1)、水需要吸收多少熱量?(2)、需要燃燒多少酒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說明在陸游那個時代,人們就已覺察到城市暖于郊區(qū)。分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廠、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       ;二是建筑群、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        小,在相同日照條件下溫度上升更明顯;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        吸熱少;四是樓群林立,難以形成對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楊洋同學家原來是用液化石油氣燒水的(每天至少用65℃的熱水100kg),參加“探究性學習”活動后,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制作了一臺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這臺熱水器6月份平均每天可將100kg水從15℃升高到65℃. 求:
(1)100kg水從15℃升高到65℃所吸收的熱量.
(2)若楊洋家6月份仍然用液化石油氣燒水,則平均每天需要液化石油氣多少kg?
[已知液化石油氣的熱值為7.0×107J/kg、液化石油氣燃燒放出的熱量全都被水吸收、C=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