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將4molA氣體和 2 mol B 氣體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yīng):2A(氣)+B(氣)2C(氣),若經(jīng)2s(秒)后測得C的濃度為0.6mol·L-1 ,現(xiàn)有下列幾種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A.用物質(zhì)A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3mol·L-1·s-1
B.用物質(zhì)B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0.6mol·L-1·s-1
C.2s時物質(zhì)A的轉(zhuǎn)化率為70%
D.2s時物質(zhì)B的濃度為0.7mol·L-1
【答案】D
【解析】
由題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2A(氣)+B(氣)2C(氣)
起(mol/L) 2 1 0
變(mol/L) 0.6 0.3 0.6
2s時(mol/L) 1.4 0.7 0.6
A項、用物質(zhì)A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0. 3mol·L-1·s-1,故A錯誤;
B項、用物質(zhì)B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0.15mol·L-1·s-1,故B錯誤;
C項、2s時物質(zhì)A的轉(zhuǎn)化率為×100%=×100%=30%,故C錯誤;
D項、2s時物質(zhì)B的濃度為(1—0.3)mol/L=0.7mol/L,故D正確;
故選D。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氫氣的制取是氫能源利用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氫氣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納米級的Cu2O可作為太陽光分解水的催化劑。一定溫度下,在2L密閉容器中加入納米級Cu2O并通入0.10mol水蒸氣發(fā)生反應(yīng):2H2O(g)2H2(g)+O2(g) ΔH=+484 kJ·mol-1,不同時段產(chǎn)生O2的量見表格:
時間/min | 20 | 40 | 60 | 80 |
n(O2)/mol | 0.0010 | 0.0016 | 0.0020 | 0.0020 |
上述反應(yīng)過程中能量轉(zhuǎn)化形式為光能轉(zhuǎn)化為____能,達平衡過程中至少需要吸收光能___kJ(保留三位小數(shù))。
(2)氫氣是合成氨工業(yè)的原料,合成塔中每產(chǎn)生2 molNH3,放出92.2kJ熱量。已知:
則1 molN—H鍵斷裂吸收的能量約等于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平衡常數(shù)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改變條件,反應(yīng)物的轉(zhuǎn)化率增大,平衡常數(shù)也一定增大
B. 反應(yīng) 2NO2(g) N2O4(g) △H <0,升高溫度該反應(yīng)平衡常數(shù)增大
C. 對于給定可逆反應(yīng),溫度一定時,其正、逆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互為倒數(shù)
D. CO2+H2CO+H2O 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 K =c(CO)/[c(CO2)c(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氨氣通入醋酸溶液中CH3COOH+NH3= CH3COONH4
B.氫氧化鈉與氯化銨溶液混合加熱:+OH-= NH3·H2O
C.氨水中加鹽酸:NH3·H2O+H+=+H2O
D.硫酸銨與氫氧化鋇溶液:+OH-= 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根據(jù)實驗操作所得出的現(xiàn)象和結(jié)論均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 | 實現(xiàn)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
A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 | 溶液變成血紅色 | 該溶液中有,無 |
B | 將石蠟油氣化后,使氣體流經(jīng)碎瓷片,將生成的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 溶液紫紅色褪去 | 碎瓷片的主要作用是使石蠟油受熱均勻 |
C | 向固體滴加飽和溶液 | 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 Ksp: |
D | 將變黑的銀器放入裝滿食鹽水的鋁盆中,二者直接接觸 | 銀器恢復(fù)往日光澤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用50 mL 0.50 mol·L-1鹽酸、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和下圖所示裝置進行測定中和熱的實驗,得到表中的數(shù)據(jù):
實驗次數(shù) | 起始溫度t1/℃ | 終止溫度t2/℃ | |
鹽酸 | NaOH溶液 | ||
1 | 20.2 | 20.3 | 23.7 |
2 | 20.3 | 20.5 | 23.8 |
3 | 21.5 | 21.6 | 24.9 |
試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時用環(huán)形玻璃棒攪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用銅絲攪拌棒代替環(huán)形玻璃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經(jīng)數(shù)據(jù)處理,t2—t1=3.4 ℃。則該實驗測得的中和熱ΔH=________[鹽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 g·cm-3計算,反應(yīng)后混合溶液的比熱容(c)按4.18 J·(g·℃)-1計算]。
(3)若將NaOH溶液改為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氨水,測得中和熱為ΔH1,則ΔH1與ΔH的關(guān)系為:ΔH1__________ΔH(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硫代硫酸鈉是無色透明的晶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顯堿性。在漂白工業(yè)中用作“脫氯劑”,常用黃鐵礦(主要成分是)經(jīng)以下流程來制備硫代硫酸鈉
已知:氣體C可以使品紅溶液褪色
(1)研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磁性黑色固體B的化學式為:________。
(2)尾氣C能否用氫氧化鈣溶液吸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3)寫出固體高溫分解反應(yīng)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溶液與鹽酸不能穩(wěn)定存在,用離子方程式解釋不能存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用“<”符號表示出亞硫酸氫鈉溶液中的各離子濃度大小關(guān)系:____________。
(6)硫代硫酸鈉在漂白工業(yè)中用作“脫氯劑”,標準狀況下當消耗31.6g硫代硫酸鈉時吸收氯氣的積為:________L。
(7)已知溶液中,求的比值________(已知:溶液的一級電離常數(shù)為,二級電離常數(shù)為,水的電離常數(shù)為,請用含有、、、b的式子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長的光照射下發(fā)生分解反應(yīng),反應(yīng)物濃度隨反應(yīng)時間變化如下圖所示,計算反應(yīng)4~8 min間的平均反應(yīng)速率和推測反應(yīng)16 min時反應(yīng)物的濃度,結(jié)果應(yīng)是( )
A.2.5 μmol·L-1·min-1和2.0 μmol·L-1
B.2.5 μmol·L-1·min-1和2.5 μmol·L-1
C.3.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D.5.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磷化鋁(AlP)通?勺鳛橐环N廣譜性熏蒸殺蟲劑,吸水后會立即產(chǎn)生高毒性PH3氣體(沸點-89.7℃,還原性強)。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用下述方法測定糧食中殘留磷化物的含量。
在C中加入100g原糧,E中加入20.00mL 1.50×l0-3mol/L KMnO4溶液(H2SO4酸化),往C中加入足量水,充分反應(yīng)后,用亞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E中過量的KMnO4溶液。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D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lP與水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A中盛裝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氣中的還原性氣體,裝置B中盛有焦性沒食子酸()的堿性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入空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裝置E中PH3被氧化成磷酸,則裝置E中發(fā)生反應(yīng)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6)收集裝置E中的吸收液,加水稀釋至250mL,取25.00mL于錐形瓶中,用4.0×10-4mol/L的Na2SO3標準溶液滴定剩余的KMnO4溶液,消耗Na2SO3標準溶液15.00mL,Na2SO3與KMnO4溶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則該原糧中磷化物(以PH3計)的含量為_____ mg·kg-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