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shè)計了用氧化濃鹽酸的方法制取氯氣的實驗,其實驗裝置如下圖:
(1)寫出圓底燒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將過量的二氧化錳與20 mL 12 mol·L-1的鹽酸混合加熱,充分反應后生成的氯氣明顯少于0.06 mol。其主要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3)L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為了提高濃鹽酸的利用率,你對實驗的建議是____________。
【答案】MnO2+4HCl(濃)MnCl2+2H2O+Cl2↑ 反應中HCl消耗,鹽酸變稀,稀鹽酸不能與MnO2反應 加熱中有部分HCl揮發(fā)而損失 恒壓條件下確保濃鹽酸能順利滴加 利用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溶解度很小的性質(zhì)而貯存氯氣 將濃鹽酸慢慢滴下;加熱時用小火慢慢加熱等
【解析】
1)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
(2)二氧化錳只能與濃鹽酸發(fā)生反應,與稀鹽酸不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鹽酸的濃度逐漸減小,濃鹽酸易揮發(fā);
(3)L將分液漏斗與圓底燒瓶連接,起到平衡壓強作用;濃鹽酸易揮發(fā),制備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氯化氫易溶于水;
(4)依據(jù)濃鹽酸易揮發(fā)性,控制濃鹽酸的用量。
(1)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答案為:MnO2+4HCl(濃)MnCl2+2H2O+Cl2↑;
(2)鹽酸具有揮發(fā)性,加熱促進氯化氫的揮發(fā),隨著反應的進行,鹽酸的濃度逐漸減小,二氧化錳只能與濃鹽酸發(fā)生反應,與稀鹽酸不反應,答案為:反應中HCl消耗,鹽酸變稀,稀鹽酸不能與MnO2反應;加熱中有部分HCl揮發(fā)而損失;
(3)L將分液漏斗與圓底燒瓶連接,起到平衡壓強作用,便于液體順利流下;濃鹽酸易揮發(fā),制備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氯化氫易溶于水,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飽和食鹽水吸收氯氣中的氯化氫;答案為:恒壓條件下確保濃鹽酸能順利滴加;利用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溶解度很小的性質(zhì)而貯存氯氣;
(4)因為濃鹽酸易揮發(fā),為了提高濃鹽酸的利用率,應小火加熱,答案為:將濃鹽酸慢慢滴下;加熱時用小火慢慢加熱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溫度下,向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通入兩種氣體發(fā)生化學反應,反應中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變化如圖所示(6s時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對該反應的推斷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B+4D6A+2C
B.反應進行到1s時,v(A)=v(C)
C.反應進行到6s時,B和D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均為0.4molL﹣1
D.反應進行到6s時,B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05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解含ClO2的NaCl溶液可以獲得消毒劑NaClO2,該工藝尾氣吸收時的反應為2ClO2 + 2NaOH + H2O2 = 2NaClO2 + O2 + 2H2O。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A.電解時,化學能會轉(zhuǎn)化為電能和熱能
B.電解時,ClO2轉(zhuǎn)化為ClO的反應發(fā)生在陽極
C.尾氣吸收生成11.2 L O2時,H2O2失去1 mol電子
D.2H2O2(aq)=2H2O(l) + O2(g) ΔH<0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稀硝酸和銅能發(fā)生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氣體和水。
(1)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用雙線橋法標出反應中電子轉(zhuǎn)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________
(2)一次實驗中,某同學用過量的稀硝酸(其密度為1.08 g·mL-1,HN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2%)跟一定量的銅片反應,產(chǎn)生了標準狀況下0.56 L的一氧化氮。試計算(簡要寫出計算過程):
①該稀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結(jié)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______________
②被還原的HNO3的物質(zhì)的量。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聚合氯化鐵[Fe2(OH)nCl6-n]m簡稱PFC,是一種新型高效的無機高分子凈水劑。以FeCl2·4H2O為原料,溶于稀鹽酸并加入少量的NaNO2,經(jīng)氧化、水解、聚合等步驟,可制備PFC。
(1)在稀鹽酸中,NaNO2會與Fe2+反應生成一種無色氣體M,氣體M對該反應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原理如圖所示。 M的化學式為______; Fe2+在酸性條件下被O2氧化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
(2)鹽基度[B= × 100%]是衡量凈水劑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指標。鹽基度越小,凈水劑對水pH變化的影響______。(填“越大”、“越小”或“無影響”)
(3)PFC樣品中鹽基度(B)的測定:
已知:PFC樣品的密度ρ = 1.40 g·mL1,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ω(Fe) = 16%
步驟1:準確量取1.00 mL PFC樣品置于錐形瓶中。
步驟2:加入一定體積0.05000 mol·L1的鹽酸標準溶液,室溫靜置后,加入一定體積的氟化鉀溶液(與Fe3+反應,消除Fe3+對實驗的干擾),滴加數(shù)滴酚酞作指示劑,立即用0.05000 mol·L1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溶液13.00 mL。
步驟3:準確量取1.00 mL蒸餾水樣品置于錐形瓶中,重復步驟2操作,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溶液49.00 mL。
根據(jù)以上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PFC樣品的鹽基度(B)(寫出計算過程)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A、B、C三種不溶于水的固體。A是某元素的一種單質(zhì),它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得到一種無色氣體,此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另外測得這種氣體密度為同溫、同壓下氧氣密度的1.375倍。B固體能溶于熱氫氧化鈉溶液,再往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鹽酸時,析出白色膠狀沉淀D。此沉淀干燥后,成為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這是一種比碳酸酸性還弱的酸。將B與石灰石、純堿按比例混合加熱得到C,C在高溫時軟化,無固定熔點。
(1)根據(jù)以上事實,形成單質(zhì)A的元素名稱為__, C的名稱為__。
(2)B固體溶于熱氫氧化鈉溶液的化學方程式是__。
(3)生成白色膠狀沉淀D的化學方程式是__。
(4)由B制取C的化學方程式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反應A(g)+B(g)C(g)+D(g)的平衡常數(shù)和溫度的關(guān)系如下:
溫度/℃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平衡常數(shù) | 1.7 | 1.1 | 1.0 | 0.6 | 0.4 |
現(xiàn)有兩個相同的2L恒容絕熱(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密閉容器Ⅰ、Ⅱ,在Ⅰ中充入1molA和1molB,在Ⅱ中充入1molC和1 molD,800℃條件下開始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容器Ⅰ、Ⅱ中的壓強相等B.容器Ⅰ、Ⅱ中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相同
C.容器Ⅰ中C的體積分數(shù)比容器Ⅱ中的小D.容器Ⅰ中A的濃度比容器Ⅱ中的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金屬單質(zhì)A、B、C和氣體甲、乙、丙及物質(zhì)D、E、F、G、H,它們之間能發(fā)生如下反應(圖中有些反應的產(chǎn)物和反應的條件沒有全部標出)。
請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A_______、F________、H________。
(2)反應過程⑦可能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④_________。
(3)反應⑤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
(4)反應①-⑦的7個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的有 ________(填選項代號)。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⑦ D.全部
(5)向純堿溶液中通入氣體乙,可制得某種生產(chǎn)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質(zhì),同時有小蘇打生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H2和I2在一定條件下能發(fā)生反應:H2(g)+I2(g)2HI(g)△H=-akJ/mol,已知: (a、b、c均大于零)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碰撞理論認為,反應速率的大小與單位時間內(nèi)反應物微粒間碰撞次數(shù)成正比,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就可以發(fā)生有效碰撞
B.斷開2molHI分子中的化學鍵所需能量約為(c+b+a)kJ
C.相同條件下,1molH2(g)和1molI2(g)總能量小于2molHI(g)的總能量
D.向密閉容器中加入2molH2(g)和2molI2(g),充分反應后放出的熱量為2a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