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某中學化學實驗小組探究Na2O2能否與CO2反應生成O2,用如下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可供選用的反應物只有CaCO3固體、6 mol·L-1鹽酸、6 mol·L-1硫酸和蒸餾水)

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a中液體試劑應選用_____________(填“6 mol·L-1鹽酸”或“6 mol·L-1硫酸”)。

(2)裝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裝置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裝置E中堿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該實驗裝置中,如何證明Na2O2與CO2反應能否生成O2____________。

【答案】分液漏斗 6 mol·L-1鹽酸 除去氣體中的HCl 干燥氣體 2Na2O2+2CO22Na2CO3+O2 吸收裝置D中反應剩余的CO2 反應完畢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F瓶中,如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Na2O2CO2反應生成O2

【解析】

A用于制備二氧化碳,B用于除去HCl,C起到干燥作用,在D中反應生成氧氣,E用于除去二氧化碳,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據(jù)此解答該題。

1)根據(jù)儀器構造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裝置A用來制備二氧化碳,由于硫酸鈣微溶,不利于制備二氧化碳,因此a中液體試劑應選用6 mol·L-1鹽酸;

2)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氯化氫氣體和水蒸氣,可以用飽和碳酸氫鈉來除去氯化氫,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將二氧化碳干燥,即裝置B的作用是除去氣體中的HCl,裝置C的作用是干燥氣體;

3)裝置D中過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4)裝置E中堿石灰的作用是吸收裝置D中反應剩余的二氧化碳,防止對氧氣的檢驗造成干擾。

5)由于氧氣是助燃性氣體,則該實驗裝置中證明Na2O2CO2反應生成O2的實驗操作是反應完畢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F瓶中,如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Na2O2CO2反應生成O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工業(yè)制立德粉后的鉛鋅廢渣(主要成分為ZnO和PbSO4,雜質為含Si、Fe(III)、Cu、Cd等元素的化合物)為原料,制活性氧化鋅和黃色顏料鉛鉻黃,工業(yè)流程如圖所示:

已知常溫下Ksp(PbSO4)=1.6×10-5,Ksp(PbCO3)=7.4×10-14,Ksp[Fe(OH)3]=1.0×10-38。

(1)“堿浸”過程中PbSO4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氣體A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過程中,在常溫下應控制pH不低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降I”中發(fā)生沉降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濾液D中溶質的主要成分為________________。

(5)以1t含鋅元素10%的鉛鋅廢渣制得活性氧化鋅113.4kg,依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能否計算出鋅元素的回收率。若能,寫出計算結果,若不能,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6)常溫下NH3·H2O的電離常數(shù)Kb=1.8×10-5;碳酸的電離常數(shù):Ka1=4.4×10-7,Ka2=5.6×10-11。該溫度下某濃度的(NH4)2CO3溶液中c(NH4+)/c(NH3·H2O)=18。則溶液pH為__________________,c(HCO3-)/c(H2CO3)=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要求填空:

1)水的電離與溶液的酸堿性密切相關。

①常溫下,某檸檬水溶液的pH=3,其中的c(OH-)=__________。

②常溫下,濃度均為0.1 molL-1CH3CO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大小關系是:前者_____________后者(填“>”“<”“=”);

③常溫下,濃度均為0.1 molL-1NaXNaY兩種鹽溶液,其pH分別為8 10,則HX HY的酸性強弱關系是:HX_________HY(“>”“<”)。

2)研究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裝置、過程和效率的科學,叫做電化學。

①某原電池裝置如右圖,則:

該原電池的負極是__________(填“Zn”“Cu”),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鉑電極電解某金屬氯化物(XCl2)的溶液,當收集到2.24 LCl2(標準狀況)時,陰極增重6.4 g,則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 0.1 mol·L-1 醋酸溶液在25 ℃下的稀釋過程,不正確的是

A. 醋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不變 B. 溶液中c(H+)減小

C. c(H)/c(CH3COOH)增大 D. 醋酸溶液中所有離子的濃度均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向某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0.2 mol X,發(fā)生如下反應:2X(g) Y(g)+3Z(g) ΔH=a kJ·mol-1(a>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增大X的濃度,正反應速率增大,逆反應速率減小

B. 當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時,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

C. 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共吸收 0.1a kJ的熱量

D. 若平衡后再向反應器中充入 0.2 mol X,達平衡后,X的轉化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丁達爾現(xiàn)象可用來區(qū)別膠體與溶液

B. 溶液、膠體、濁液的根本區(qū)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C. 膠體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聚沉

D. 膠體粒子能通過半透膜,不能通過濾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氮的固定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合成氨則是人工固氮比較成熟的技術,其原理為:N2(g)+3H2(g)2NH3(g) △H

(1)已知破壞1mol共價鍵需要的能量如表所示

H-H

N-H

N-N

N≡N

435.5kJ

390.8kJ

163kJ

945.8kJ

則△H=__________。

(2)在恒溫、恒壓容器中,按體積比1:3加入N2和H2進行合成氨反應,達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適量氨氣,達到新平衡時,c(H2)將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后同);若在恒溫、恒容條件下c(N2)/c(NH3)將________。

(3)在不同溫度、壓強和使用相同催化劑條件下,初始時N2、H2分別為0.1mol、0.3mol 時,平衡混合物中氨的體積分數(shù)(φ)如圖所示。

①其中,p1、p2和p3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在250℃、p1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的容器體積為1L,則該條件下合成氨的平衡常數(shù)K=____(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4)H2NCOONH4是工業(yè)由氨氣合成尿素的中間產物。在一定溫度下、體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H2NCOONH4(s)2NH3(g)+CO2(g),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填序號)

①每生成34g NH3的同時消耗44g CO2 ②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③NH3的體積分數(shù)保持不變 ④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⑤c(NH3):c(CO2)=2:1

(5)科學家發(fā)現(xiàn),N2和H2組成的原電池合成氨與工業(yè)合成氨相比具有效率高,條件易達到等優(yōu)點。其裝置如圖所示、寫出該原電池的電極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N2來自于空氣,當電極B到A間通過2molH+時理論上需要標況下空氣的體積為_________(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試液中只可能含有K+、NH4+、Fe2+、Al3+、Cl-、CO32-、SO42-、NO3-中的若干種離子,離子濃度均為0.1mol/L,某同學進行如下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無法確定沉淀C 的成分

B. 無法確定原試液中是否存在K+、Al3+、Cl-、

C. 試液中可能含有CO32-、K+、NH4+

D. 試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為NH4+、Fe2+、SO42-、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Q、X、Y和Z為短周期元素,它們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這4種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Y的原子半徑比X的大

B. Q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強

C. X、Y和氫3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都只有共價鍵

D. Q的單質具有半導體的性質,Q與Z可形成化合物QZ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