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凝乳酶能催化乳汁凝固,常用于奶酪的生產.為探究溫度對凝乳酶活性的影響,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取若干試管,分為A、B、C、D、E、F六組,每組兩支試管,其中一支試管放入2mL凝乳酶,另一支放入2mL乳汁.
②將六組試管分別置于不同溫度水浴15min.
③將每組試管中的凝乳酶和乳汁混合后在原溫度下繼續(xù)水浴,記錄凝乳所需時間,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ABCDEF
水浴溫度(℃)102030405060
凝乳時間(min)不凝7.04.01.54.0不凝
請回答問題:
(1)上述實驗結果中,凝乳所需要的時間越短,表明酶的活性越強.
(2)A組中乳汁不凝固的原因是低溫抑制酶的活性.F組中乳汁也不凝固,若將其溫度冷卻至40℃,乳汁將不會(會、不會)凝固,原因是高溫破壞酶的活性.
(3)通過以上實驗,不能(能、不能)確定凝乳酶的最適溫度是40℃.
(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
(5)酶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6)凝乳酶催化作用的機制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

分析 分析實驗可知,實驗的自變量為溫度,因變量為凝乳時間,凝乳時間越短,凝乳酶活性越強,因此可以確定凝乳酶的適宜溫度為40℃左右.

解答 解:(1)上述實驗結果中,凝乳所需要的時間越短,表明酶的活性越強.
(2)A組中乳汁不凝固,是由于低溫導致酶的活性降低.F組中乳汁也不凝固,這是由于在高溫條件下酶活性喪失,若將其溫度冷卻至40℃,凝乳酶活性不會恢復,因此乳汁將不會凝固.
(3)通過以上實驗,只能確定凝乳酶的適宜溫度為40℃左右,不能得出“凝乳酶的最適溫度是40℃”的結論.(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
(5)酶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6)凝乳酶催化作用的機制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
故答案為:
(1)強
(2)低溫抑制酶的活性        不會       高溫破壞酶的活性
(3)不能
(4)活細胞     有機物    蛋白質    RNA
(5)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6)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

點評 本題考查了溫度影響酶活性的有關實驗,意在考查考生實驗分析能力,明確在低溫條件下酶活性降低,但不會喪失,但是在高溫條件下酶活性喪失,并且不會恢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在一個含有酵母菌培養(yǎng)液的密閉錐形瓶中,測得其中的酵母菌對O2的吸收量是CO2釋放量的一半,則瓶內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為( 。
A.1:6B.1:3C.1:2D.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細胞分化是由于細胞中遺傳物質的表達情況不同造成的
B.細胞分化也是生物體生長的基礎,時間只出現(xiàn)的胚胎時期
C.細胞分化可以增加多細胞生物細胞的種類
D.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在培育轉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常作為標記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細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養(yǎng)基上生長.如圖為獲得抗蟲棉的技術流程.

請據(jù)圖回答:
(1)A過程需要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DNA連接酶.
(2)B過程及其結果體現(xiàn)了質粒作為運載體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是具有標記基因,能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并穩(wěn)定保存.
(3)C過程的培養(yǎng)基除含有必要營養(yǎng)物質、瓊脂和激素外,還必須加入卡那霉素.
(4)如果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對再生植株進行檢測,D過程應該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熒光分子)標記的抗蟲基因作為探針.
(5)假如用得到的二倍體抗蟲植株自交,子代中抗蟲與不抗蟲植株的數(shù)量比為3:1時,則可推測該抗蟲基因整合到了同源染色體的一條上(填“同源染色體的一條上”或“同源染色體的兩條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用完全培養(yǎng)液在兩個相同容器內分別培養(yǎng)水稻和番茄苗,假設兩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時間后,測定培養(yǎng)液中各種離子與實驗開始時各種離子濃度之比如圖所示.該實驗結果能說明( 。
A.不同植物對各種離子的需要量是相同的
B.不同植物根尖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shù)量是相同的
C.與番茄相比,水稻對Si4+需要量大,對Ca2+需要量小
D.植物對各種離子的吸收速率與溶液中離子的濃度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生物膜的“蛋白質-脂質-蛋白質”靜態(tài)結構模型不能解釋下列哪種現(xiàn)象( 。
A.變形蟲的變形運動
B.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
C.溶于脂質的物質能夠優(yōu)先通過細胞膜
D.細胞膜含有磷脂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是綠色植物體內能量轉換過程的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中A過程發(fā)生的場所是在類囊體薄膜上,其中生成的ATP將用于暗反應中合成葡萄糖(C3的還原).
(2)圖中B表示的過程為暗反應,若突然停止光照,則這一過程中C3的量將如何變化?C3:增加(增加或減少).
(3)圖中C表示的過程為有氧呼吸,產生的ATP中儲存的能量來自葡萄糖氧化分解,ATP水解釋放的能量直接用于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這里產生的CO2是在第二階段形成的,產生的水是在第三階段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尿素是一種重要的農業(yè)肥料,但若不經細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繁多,同學們試圖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對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設計了以下實驗,并初步篩選到能降解尿素的細菌(目的菌).培養(yǎng)基成分如表所示.請分析回答問題:
KH2PO41.4g
Na2HPO42.1g
MgSO4•7H2O0.2g
葡萄糖10g
尿素1g
瓊脂15g
將上述物質溶解后,用自來水定容到1000mL
(1)培養(yǎng)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篩選目的菌,這種培養(yǎng)基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
(2)分離培養(yǎng)細菌時必須進行無菌操作,包括培養(yǎng)基和各種器皿都必須是無菌的,常用的滅菌方法有高壓蒸汽滅菌、灼燒滅菌和干熱滅菌.
(3)將土壤樣品經過梯度稀釋后,涂布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上,若培養(yǎng)基中存在有分解尿素的細菌,細菌合成的脲酶將尿素分解為氨使pH增高,使其菌落周圍會出現(xiàn)紅色環(huán)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據(jù)圖回答以下有關呼吸作用的問題:

(1)圖中A是丙酮酸,其產生的部位是細胞質基質.
(2)反應①②③④中,必須在有氧條件下進行的是②,可在人體細胞中進行的是①②④,有能量釋放的過程是①②(填序號).
(3)蘋果貯藏久了,會有酒味產生,其原因是發(fā)生了圖中①③過程;而馬鈴薯塊莖貯藏久了卻沒有酒味產生,其原因是馬鈴薯塊莖在無氧條件下進行了圖中①④過程.
(4)糧食貯藏過程中有時會發(fā)生糧堆濕度增大現(xiàn)象,這是因為種子在有氧呼吸過程中產生了水.
(5)如果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產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為1:3.
(6)寫出①②過程的總反應式:C6H12O6+6H2O+6O2$\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