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四面體ABCD中,平面ABC⊥平面BCD,AC=AB,CB=CD,∠DCB=120°,點E在BD上,且CE=DE.
(Ⅰ)求證:AB⊥CE;
(Ⅱ)若AC=CE,求二面角A-CD-B的余弦值.
考點: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空間中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
專題:空間位置關(guān)系與距離,空間角
分析:(Ⅰ)由已知得∠CDB=30°,∠DCE=30°,∠BCE=90°,從而EC⊥BC,由平面ABC⊥平面BCD,得EC⊥平面ABC,由此能證明EC⊥AB.
(Ⅱ)取BC的中點O,BE中點F,連結(jié)OA,OF,以O(shè)為原點,OB為y軸,OA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求出平面ACD的法向量和平面BCD的法向量,由此利用向量法能注出二面角A-CD-B的余弦值.
解答: 解:(Ⅰ)證明:△BCD中,CB=CD,∠BCD=120°,
∴∠CDB=30°,
∵EC=DE,∴∠DCE=30°,∠BCE=90°,
∴EC⊥BC,
又∵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與平面BCD的交線為BC,
∴EC⊥平面ABC,∴EC⊥AB.
(Ⅱ)解:取BC的中點O,BE中點F,連結(jié)OA,OF,
∵AC=AB,∴AO⊥BC,
∵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BC,
∴AO⊥平面BCD,∵O是BC中點,F(xiàn)是BE中點,∴OF⊥BC,
以O(shè)為原點,OB為y軸,OA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shè)DE=2,則A(0,0,1),B(0,
3
,0),
C(0,-
3
,0),D(3,-2
3
,0),
AC
=(0,-
3
,-1),
CD
=(3,-
3
,0),
設(shè)平面ACD的法向量為
n
=(x,y,z),
n
AC
=
3
y+z=0
n
CD
=3x-
3
y=0
,取x=1,得
n
=(1,
3
,-3),
又平面BCD的法向量
m
=(0,0,1),
∴cos<
m
,
n
>=
m
n
|
m
|•|
n
|
=-
3
13
13
,
∴二面角A-CD-B的余弦值為
3
13
13
點評:本小題主要考查立體幾何的相關(guān)知識,具體涉及到線面以及面面的垂直關(guān)系、二面角的求法及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中的應(yīng)用.本小題對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運算求解能力有較高要求.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2x=3,則
a3x+a-3x
ax+a-x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一幾何體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DAB=60°.FC⊥平面ABCD,CB=CD=CEF=1.
(1)求證:AC⊥平面BCF;
(2)求二面角F-BD-C的余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若函數(shù)cosx=
2m-1
3m+2
,且x∈R,則m的取值范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在函數(shù)f(x)=
3x,x<1
f(x-1),x≥1
,則f(log310)=( 。
A、
10
3
B、
9
2
C、
10
9
D、
10
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一個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如果直角三角形邊長均為1,那么幾何體體積為( 。
A、1
B、
1
3
C、
1
2
D、
1
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三棱錐P-ABC中,底面ABC為邊長為2
3
的正三角形,平面PBC⊥平面ABC,PB=PC=2,D 為AP上一點,AD=2DP,O為底面三角形中心.
(Ⅰ) 求證:BD⊥AC;
(Ⅱ) 設(shè)M為PC中點,求二面角M-BD-O的余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記空間向量
OA
=
a
OB
=
b
,
OC
=
c
,其中
a
,
b
,
c
均為單位向量.若
a
b
,且
c
a
b
的夾角均為θ,θ∈[0,π].有以下結(jié)論:
c
⊥(
a
-
b
);
②直線OC與平面OAB所成角等于向量
c
a
+
b
的夾角;
③若向量
a
+
b
所在直線與平面ABC垂直,則θ=60°;
④當θ=90°時,P為△ABC內(nèi)(含邊界)一動點,若向量
OP
a
+
b
+
c
夾角的余弦值為
6
3
,則動點P的軌跡為圓.
其中,正確的結(jié)論有
 
(寫出所有正確結(jié)論的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平面內(nèi)有n(n≥2)條直線,任何兩條都不平行,任何三條不過同一點,問交點的個數(shù)f(n)為多少?并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