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5.如圖所示,用與豎直方向成θ角(θ<45°)的傾斜輕繩a和水平輕繩b共同固定一個小球,這時繩b的拉力為T1.現保持小球在原位置不動,使繩b在原豎直平面內逆時轉過θ角固定,繩b的拉力變?yōu)門2;再轉過θ角固定,繩b的拉力為T3,則(  )
A.T1=T3>T2B.T1<T2<T3C.T1=T3<T2D.繩a的拉力增大

分析 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運用作圖法比較拉力的大小,進行選擇.

解答 解: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重力、a、b兩繩的拉力T1、T2.根據平衡平衡條件得知,T1和T2的合力方向豎直向上,大小與重力相等,保持不變,作出b繩在三個不同位置時,兩個拉力的變化,如圖,可圖得到,T1=T3>T2
由圖看出,繩a的拉力減。蔄正確,BC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是物體動態(tài)平衡問題,采用作圖法可直觀反映力的變化,比較力的大小,也可以采用函數法研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兩位同學在水平路面上推動底部墊有圓木的木箱做勻速直線運動.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在木箱底下墊上圓木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B.木箱受到水平推力的合力大于它受到的摩擦力
C.木箱受到的合力一定等于零
D.木箱受到的重力與它對地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8.3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現用一個與水平方向成θ=37°角的斜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體上,2s后物體的速度為4m/s,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05,g取10m/s2,sin37°=0.6.求:
(1)恒力F作用在物體上10s后,物體運動的位移大小;
(2)恒力F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圖甲為觀測光電效應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已知實驗中測得某種金屬的遏止電壓UC與入射光頻率v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則根據圖象可知,普朗克常量h=$\frac{e{U}_{1}}{{v}_{1}}$.該金屬的逸出功W0=eU1;如果實驗中入射光的頻率為v2(v2>v1),則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frac{e{U}_{1}}{{v}_{1}}({v}_{2}-{v}_{1})$(已知電子的電荷量為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中,采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及車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盤及盤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小車的加速度可由小車后拖動的紙帶打上的點計算出.

(1)當M與m的大小關系滿足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及盤中砝碼的重力.
(2)圖2是甲同學根據測量數據畫出的a-F圖象,該圖象表明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足.
(3)乙、丙同學用同一裝置實驗,各自得到的a-F圖線如圖3所示,說明兩個同學做實驗時的哪一個物理量質量取值不同.并比較其大小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用一根輕質繩將質量為200kg的砂漿桶吊起,已知繩能承受的最大張力為1250N,繩在桶上兩個固定點A、B間的距離為0.6m.要確保繩不會斷掉,這根繩的最短長度為(g取10m/s2)( 。
A.1米B.1.2米C.1.8米D.2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甲所示,在x軸上的兩點分別放有Q1和Q2兩個點電荷,位置坐標分別為-1和0,一帶正電的試探電荷以一定的初速度從a點沿直線經b點向遠處運動,其v-t圖象如圖乙所示,圖的四幅圖中最能反映出沿x軸電勢分布情況的圖線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一只貓在半球形屋頂向上緩慢爬行(如圖所示),它在向上爬的過程中(  )
A.屋頂對它的支持力變大B.屋頂對它的支持力變小
C.屋頂對它的摩擦力變大D.屋頂對它的摩擦力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1)如圖甲所示為某同學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操作示意圖,其中有幾處還需要改進的地方,請你找出兩處并分別寫出:a.應使用交流電源b.應適當傾斜木板平衡摩擦力

(2)該同學改正實驗裝置后順利完成了實驗.如圖乙所示是某次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其中A、B、C、D、E是計數點(交變電源頻率為50赫茲,紙帶上每打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其中L1=3.07cm,L2=12.38cm,L3=27.87cm,L4=49.62cm.則打C點時小車的速度為1.24m/s,小車的加速度是6.22m/s2.(計算結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