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火車過橋要慢行是要避免發(fā)生共振損壞橋梁

B. 不是所有的波都具有干涉、衍射現象

C. 所有的波都具有多普勒效應

D. 聲波振動的方向與聲音傳播的方向一致

E. 縱波也能發(fā)生偏振現象

【答案】AC

【解析】

火車過橋要慢行,目的是使驅動力頻率遠小于橋梁的固有頻率,以免發(fā)生共振損壞橋梁,故A正確。 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應等現象是波特有的,所有波都都具有干涉、衍射現象和多普勒效應,故B錯誤,C正確。 聲波是縱波,聲波振動的方向與聲音傳播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不一定一致,故D錯誤。 偏振現象是橫波特有的,縱波不能發(fā)生偏振現象,故E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個可視為質點的、相同的木塊A和B放在轉盤上,兩者用長為L的細繩連接,木塊與轉盤的最大靜摩擦力均為各自重力的K倍,A放在距離轉軸L處,整個裝置能繞通過轉盤中心的轉軸O1O2轉動開始時,繩恰好伸直但無彈力,現讓該裝置從靜止開始轉動,使角速度緩慢增大,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時,A、B相對于轉盤會滑動

B時,繩子一定有彈力

Cω范圍內增大時,B所受摩擦力變大

Dω范圍內增大時,A所受摩擦力一直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一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lm/s2,那么( 。

A. 物體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1m/s

B. 1s內物體的速度均增加lm/s

C. 5秒初的速度比第4秒末的速度大l m/s

D. 5秒末的速度比第4秒初的速度大l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通過下述實驗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步驟:

將彈簧秤固定在貼有白紙的豎直木板上,使其軸線沿豎直方向。

如圖甲所示,將環(huán)形橡皮筋一端掛在彈簧秤的秤鉤上,另一端用圓珠筆尖豎直向下拉,直到彈簧秤示數為某一設定值時,將橡皮筋兩端的位置標記為O1、O2,記錄彈簧秤的示數F,測量并記錄O1、O2間的距離(即橡皮筋的長度l)。每次將彈簧秤示數改變050 N,測出所對應的l,部分數據如下表所示:

F/N

0

050

100

150

200

250

l/cm

l0

1097

1202

1300

1398

1505

找出F=250 N時橡皮筋兩端的位置,重新標記為O、,橡皮筋的拉力記為FOO′

在秤鉤上涂抹少許潤滑油,將橡皮筋搭在秤鉤上,如圖乙所示。用兩圓珠筆尖成適當角度同時拉橡皮筋的兩端,使秤鉤的下端達到O,將兩筆尖的位置標記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記為FOA,OB段的拉力記為FOB

完成下列作圖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數據在給出的坐標紙上畫出F-l圖線。

2)測得OA=600cm,OB=760cm,FOA的大小為 N。

3)根據給出的標度,作出FOAFOB的合力的圖示。

4)通過比較 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實驗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列火車的長度與某直線隧道長度相同,若火車接近光速穿過隧道,地面觀察者甲看 到車頭剛與隧道出口平齊時,車尾____________(選填在隧道外,與進口平齊,隧道內);列車內觀察者乙看到車頭剛與隧道出口平齊時,車尾____________(選填在隧道外,與進口平齊,隧道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當光照射在某種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有電子逸出。如果該入射光的強度減弱,則( 。

A. 可能不再有電子逸出金屬表面

B. 單位時間內逸出金屬表面的電子數減少

C. 逸出金屬表面的電子的最大初動能減小

D. 從光入射到光電子逸出的時間間隔延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質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質點一定是體積和質量極小的物體

B.因為質點沒有大小,所以與幾何中的點沒有區(qū)別

C.研究運動員在3 000長跑比賽中運動的快慢時,該運動員可看成質點

D.欣賞芭蕾舞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時,可以把芭蕾舞表演者看成質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是使用________電源的_______儀器,其工作電壓是________V.當電源頻率是50 Hz時,它每隔________s打一個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陰極射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陰極射線是高速的質子流

B. 陰極射線可以用人眼直接觀察到

C. 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D. 陰極射線是電磁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