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麗水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

數(shù)學試卷

考生須知:

1、全卷滿分為12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2、答題前,請在答題卡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再用鉛筆將準考證號和科目對應的括號或方框涂黑.

3、請在“答題卷Ⅱ”上填寫座位號并在密封線內填寫縣(市、區(qū))學校、姓名和準考證號.

4、本卷答案必須做在答題卷Ⅰ、Ⅱ的相應位置上,做在試卷上無效.答題時,不允許使用計算器.

溫馨提示:帶著愉悅的心情,載著自信與細心,憑著沉著與冷靜,邁向理想的彼岸!

試 卷 Ⅰ

一、選擇題(本題有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在下列四個數(shù)中,比0小的數(shù)是       

試題詳情

       A.0.5            B.-2                 C.1              D.3

試題詳情

2.計算:a2?a3

       A.a5                  B.a6              C.a8               D.a9

試題詳情

3.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相對地球行走了5 100 000米路程,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51×105        B.5.1×105       C.5.1×106    D.0.51×107

試題詳情

4.如圖是護士統(tǒng)計一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的體溫變化圖,這位病人在16時的體溫約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37.8 ℃               B.38 ℃             C.38.7 ℃        D.39.1 ℃

試題詳情

5.如圖,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為3,母線長為4,則它的側面積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                      B.                   C.                      D.12

試題詳情

6.下述美妙的圖案中,是由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中的三種鑲嵌而成的為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7.已知二次函數(shù)y=ax2+bx+c(a≠0)的圖象如圖所示,給出以下結論:

試題詳情

①a>0.

試題詳情

②該函數(shù)的圖象關于直線對稱.

試題詳情

③當時,函數(shù)y的值都等于0.

試題詳情

其中正確結論的個數(shù)是

A.3                      B.2                   C.1                         D.0

試題詳情

8.如圖,點在反比例函數(shù)(x > 0)的圖象上,且橫坐標為2.若將點先向右平移兩個單位,再向上平移一個單位后所得的像為點.則在第一象限內,經過點的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的解析式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   B.      C.    D.

試題詳情

9.如圖,是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體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則組成這個幾何體的小正方體最多塊數(shù)是­

試題詳情

A.9                B.10               C.11               D.12  

試題詳情

10.如圖,已知△ABC中,∠ABC=90°,AB=BC,三角形的頂點在相互平行的三條直線l1,l2,l3上,且l1,l2之間的距離為2 , l2,l3之間的距離為3 ,則AC的長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             B.            C.            D.7

試卷Ⅱ

說明:本卷有二大題,14小題,共90分,請將本卷的答案或解答過程用鋼筆或圓珠筆寫在答題卷Ⅱ上.

試題詳情

二、填空題(本題有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11.當x    時,分式沒有意義.

試題詳情

12.如圖,在⊙O中,∠ABC=40°,則∠AOC=     度.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3.用配方法解方程時,方程的兩邊同加上    ,使得方程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

試題詳情

14.如圖所示是兩個各自分割均勻的轉盤,同時轉動兩個轉盤,轉盤停止時(若指針恰好停在分割線上,那么重轉一次,直到指針指向某一區(qū)域為止),兩個指針所指區(qū)域的數(shù)字和為偶數(shù)的概率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5.將一副三角板按如圖1位置擺放,使得兩塊三角板的直角邊AC和MD重合.已知AB=AC=8 cm,將△MED繞點A(M)逆時針旋轉60°后(圖2),兩個三角形重疊(陰影)部分的面積約是     cm2 (結果精確到0.1,).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6.如圖,圖①是一塊邊長為1,周長記為P1的正三角形紙板,沿圖①的底邊剪去一塊邊長為的正三角形紙板后得到圖②,然后沿同一底邊依次剪去一塊更小的正三角形紙板(即其邊長為前一塊被剪掉正三角形紙板邊長的)后,得圖③,④,…,記第n(n≥3) 塊紙板的周長為Pn,則Pn-Pn-1=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三、解答題(本題有8小題,第17~19題每題6分,第20、21題每題8分,第22、23題每題10分,第24題12分,共66分)

17.計算:-

試題詳情

18.已知命題:如圖,點A,D,B,E在同一條直線上,且AD=BE,∠A=∠FDE,則△ABC≌△DEF.判斷這個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如果是真命題,請給出證明;如果是假命題,請?zhí)砑?u>一個適當條件使它成為真命題,并加以證明.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9.一群學生前往位于青田縣境內的灘坑電站建設工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男生戴白色安全帽,女生戴紅色安全帽.休息時他們坐在一起,大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每位男生看到白色與紅色的安全帽一樣多,而每位女生看到白色的安全帽是紅色的2倍.

問題:根據這些信息,請你推測這群學生共有多少人?

試題詳情

20.甲、乙兩名運動員進行長跑訓練,兩人距終點的路程y(米)與跑步時間x(分)之間的函數(shù)圖象如圖所示,根據圖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問題:

試題詳情

(1) 他們在進行    米的長跑訓練,在0<x<15的時段內,速度較快的人是    ;

(2) 求甲距終點的路程y(米)和跑步時間 x(分)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3) 當x=15時,兩人相距多少米?在15<x<20的時段內,求兩人速度之差.

試題詳情

21.一次測試九年級若干名學生1分鐘跳繩次數(shù)的頻數(shù)分布直方圖如圖.請根據這個直方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試題詳情

(1)求參加測試的總人數(shù),以及自左至右最后一組的頻率;

試題詳情

(2)若圖中自左至右各組的跳繩平均次數(shù)分別為137次,146次,156次,164次,177次.小麗按以下方法計算參加測試學生跳繩次數(shù)的平均數(shù)是:(137+146+156+164+177)÷5=156.

請你判斷小麗的算式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寫 出正確的算式(只列式不計算);

(3)如果測試所得數(shù)據的中位數(shù)是160次,那么測試次數(shù)為160次的學生至少有多少人?

試題詳情

22.綠谷商場“家電下鄉(xiāng)”指定型號冰箱、彩電的進價和售價如下表所示:

類別

冰箱

彩電

進價(元/臺)

2 320

1 900

售價(元/臺)

2 420

1 980

(1) 按國家政策,農民購買“家電下鄉(xiāng)”產品可享受售價13%的政府補貼.農民田大伯到該商場購買了冰箱、彩電各一臺,可以享受多少元的政府補貼?

試題詳情

(2)為滿足農民需求,商場決定用不超過85 000元采購冰箱、彩電共40臺, 且冰箱的數(shù)量不少于彩電數(shù)量的

①請你幫助該商場設計相應的進貨方案;

試題詳情

②哪種進貨方案商場獲得利潤最大(利潤=售價進價),最大利潤是多少?

試題詳情

23.如圖,已知在等腰△ABC中,∠A=∠B=30°,過點C作CD⊥AC交AB于點D.

試題詳情

(1)尺規(guī)作圖:過A,D,C三點作⊙O(只要求作出圖形,保留痕跡,不要求寫作法);

(2)求證:BC是過A,D,C三點的圓的切線;

試題詳情

(3)若過A,D,C三點的圓的半徑為,則線段BC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得以P,D,B為頂點的三角形與△BCO相似.若存在,求出DP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試題詳情

24.已知直角坐標系中菱形ABCD的位置如圖,C,D兩點的坐標分別為(4,0),(0,3).現(xiàn)有兩動點P,Q分別從A,C同時出發(fā),點P沿線段AD向終點D運動,點Q沿折線CBA向終點A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

試題詳情

(1)填空:菱形ABCD的邊長是    、面積是    、高BE的長是    ;

(2)探究下列問題:

①若點P的速度為每秒1個單位,點Q的速度為每秒2個單位.當點Q在線段BA上時,求△APQ的面積S關于t的函數(shù)關系式,以及S的最大值;

②若點P的速度為每秒1個單位,點Q的速度變?yōu)槊棵雓個單位,在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刻都有相應的k值,使得△APQ沿它的一邊翻折,翻折前后兩個三角形組成的四邊形為菱形.請?zhí)骄慨攖=4秒時的情形,并求出k的值.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