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霸。--《孟子公孫丑下》
(1)孟子認為有大作為的君主與賢才商討大事,就應“□□”,而賢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與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說的“□□□□”。
(2)孟子主張君主“欲有謀焉,則就之”,請簡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孟子謂戴不勝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痹唬骸耙积R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②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注釋:①人名,戰(zhàn)國時宋國大夫。②戰(zhàn)國時齊國最繁華的街里。③人名,戰(zhàn)國時宋國的善士
(1)有一個以學習語言為喻說明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深遠成語就是從本章簡化而來,這個成語是□□□□。孟子認為要讓齊王“之善”,僅有一個人不能有多大影響,這句話是“□□□□□□□□□□!
(2)三字經中提到孟母“擇鄰處”,荀子《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請結合選文并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一個人喪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來就叫“□□”,“哀哉”指的是“□□□□□□□” !
(2)孟子的“求放心”和現代人所說的“放心”,意義有無差別?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②!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酰孔游磳W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誠:真是。②熄:同“息”。他們不活動,則天下平息無事。③冠:男子承認后戴的帽子,這里用作動詞,開始戴上承認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禮,給予訓詞。④女:同“汝”。⑤淫:亂;移:變;屈:挫抑。富貴不能亂其心,貧賤不能變其節(jié),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稱不上“□□□”是因為他們“□□□□,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標準是什么?
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①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②,則可以伐之!裼袣⑷苏,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褚匝喾パ,何為勸之哉?”(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注釋]①沈同:齊國大臣。②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從選段看孟子認為討伐燕國,但必須由“□□”去討伐,殺人犯該殺,但必須由“□□”去殺,如果一個無道的國家去征伐另一個無道的國家就叫“□□□□”。
(2)孟子是認為燕國可以討伐,殺人犯可以殺掉么?為什么?
錦瑟
11.精粹 12、渡假村 13.防礙 14. 幅射 15.一幅對聯
6.脈博 7.松馳 8.重迭 9、一愁莫展 10、穿流不息
1、按裝 2.甘敗下風 3.自曝自棄 4.針貶 5. 泊來品
13、聒噪( )14、喟嘆( )15、脖頸( )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