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8417  438425  438431  438435  438441  438443  438447  438453  438455  438461  438467  438471  438473  438477  438483  438485  438491  438495  438497  438501  438503  438507  438509  438511  438512  438513  438515  438516  438517  438519  438521  438525  438527  438531  438533  438537  438543  438545  438551  438555  438557  438561  438567  438573  438575  438581  438585  438587  438593  438597  438603  438611  447090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試題詳情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試題詳情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試題詳情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試題詳情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試題詳情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試題詳情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試題詳情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

試題詳情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試題詳情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