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47473  147481  147487  147491  147497  147499  147503  147509  147511  147517  147523  147527  147529  147533  147539  147541  147547  147551  147553  147557  147559  147563  147565  147567  147568  147569  147571  147572  147573  147575  147577  147581  147583  147587  147589  147593  147599  147601  147607  147611  147613  147617  147623  147629  147631  147637  147641  147643  147649  147653  147659  147667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除雜質(zhì)的方法不正確的是(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 。
A.活性炭(鐵粉)--用磁鐵吸引B.Na2SO4溶液(Na2CO3)--加適量稀硫酸
C.CaCl2溶液(HCl)--加過量碳酸鈣D.CaCO3(Na2CO3)--加適量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銅、鐵、鋁是生產(chǎn)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金屬.
(1)每年因金屬銹蝕造成很大浪費,鋼鐵生銹實際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蒸氣發(fā)生化學反應,所以常在鋼鐵表面采取鍍上一層不易銹蝕的金屬措施(只寫一種),以防止鋼鐵生銹.
(2)如圖是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及其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①如果把鋁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近似為27,則氯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14;氯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電子成為鋁離子(填“得”或“失”,鋁離子符號為Al3+
②在空氣中打磨過的鋁絲表面逐漸變暗,此變化過程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4Al+3O2═2Al2O3
(3)年代久遠的銅器表面往往生有綠色銅銹,其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化學性質(zhì)類似于堿和碳酸鹽.可用稀鹽酸除去銅器表面上的銅銹,反應生成藍色溶液和無色氣體.寫出稀硫酸和堿式碳酸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2(OH)2C03+2H2S04=2CuS04+CO2↑+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肼(N2H4),又稱聯(lián)氨,熔點1.4℃,沸點113.5℃;具有與氨相似的氣味,能很好地混溶于水,醇等溶劑中,有強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有毒,能強烈侵蝕皮膚,對眼睛、肝臟有損害作用;堿性弱于氨水,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貯存時用氮氣保護并密封;用途廣泛-可以把高壓鍋內(nèi)表面銹蝕后的氧化鐵還原為結構緊密的四氧化三鐵保護層,減緩鍋爐銹蝕.肼與液氧接觸能自燃;燃燒放熱量大,且燃燒產(chǎn)物對環(huán)境無污染,是航天飛船常用的高能燃料.依據(jù)上述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有強烈的吸水性(只寫一點).
(2)下列關于肼的判斷,不正確的是AC.
A.肼在常溫下為固態(tài)   B.肼的毒性很強
C.肼不能與鹽酸反應  D.肼不能與氮氣反應
(3)寫出肼自燃的化學方程式N2H4+O2=N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以下實驗現(xiàn)象描述錯誤的是( 。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無色氣體
B.向Na2CO3溶液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
C.CO還原Fe2O3的實驗后,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紅棕色變成黑色
D.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紙花放入CO2集氣瓶中,紙花變紅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買來的榴蓮放在桌子上還沒有吃,滿屋盡是榴蓮味,這一現(xiàn)象說明( 。
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間有間隔D.分子總在不斷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1926年,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先生創(chuàng)立了侯氏制堿法,促進了我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和世界制堿技術的進步,其生產(chǎn)過程由下列反應:
①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②2NaHCO3$\frac{\underline{\;加熱\;}}{\;}$Na2CO3+H2O+CO2
(1)侯氏制堿法所制的“堿”是指碳酸鈉.
(2)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銨鹽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銨,在常溫下,兩者首先從溶液中結晶析出的是碳酸氫鈉晶體(填物質(zhì)名稱).
(3)現(xiàn)有Na2CO3和NaCl的混合樣品22.3g,將其放入干凈的燒杯中,加一定質(zhì)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逐漸加入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7.3%的稀鹽酸燒杯中溶液的質(zhì)量與滴入稀鹽酸的質(zhì)量關系曲線如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當?shù)稳肷鲜鱿←}酸至圖中B點時,燒杯中溶液里的溶質(zhì)為NaCl、HCl(寫化學式).
②在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樣品中,含Na2CO3的質(zhì)量為10.6g.
③當?shù)稳肷鲜鱿←}酸至圖中A點時,試通過計算,求此溫度時所得不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化學課堂圍繞“酸堿中和反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老師引導下開展探究活動.以下是教學片斷.請你參與學習并幫助填寫空格.
【演示實驗】將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燒杯中.
【學生板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問題】實驗中未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部分同學產(chǎn)生了疑問:反應后溶液中溶質(zhì)是什么呢?
【假設猜想】針對疑問,大家紛紛提出猜想.甲組同學的猜想如下,請你補上猜想四.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和NaOH
乙組同學對以上猜想提出質(zhì)疑,認為有一種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三,理由是稀硫酸和氫氧化鈉不能共存.
【實驗探究】
(1)丙組同學取燒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試管中,滴加幾滴CuSO4溶液,無明顯變化,溶液中一定沒有氫氧化鈉.
(2)為了驗證其余猜想,各學習小組利用燒杯中的溶液,并選用老師提供的pH試紙、銅片、AgNO3溶液、Na2CO3溶液,進行如下三個方案的探究.
 實驗方案 測溶液的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試紙變色,對比比色卡,pH=1 有氣泡產(chǎn)生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實驗結論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結論】通過探究,全班同學一致確定猜想二是正確的.
【評價反思】老師對同學們能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確結論給予肯定.同時指出(2)中存在兩處明顯錯誤,請大家反思.同學們經(jīng)過反思發(fā)現(xiàn)了這兩處錯誤:
(1)實驗操作中的錯誤是把pH試紙浸入溶液中.
(2)實驗方案中也有一個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硫酸鈉也能夠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A、B、C、D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zhì),這四種物質(zhì)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無色氣體單質(zhì),B、C為氧化物,且B為有毒氣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們之間的部分轉(zhuǎn)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及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AO2;DCaCO3
(2)寫出由物質(zhì)C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B的化學方程式CO2+C$\frac{\underline{\;高溫\;}}{\;}$2CO.
(3)寫出物質(zhì)C與過氧化鈉(Na2O2)反應生成碳酸鈉和位置A的化學方程式2CO2+2Na2O2=2Na2CO3+O2
(4)保持A的化學性質(zhì)的微粒是氧氣分子.
(5)如果A不是氣體,是一種固體單質(zhì),則A元素形成的兩種單質(zhì)的名稱是金剛石、石墨.A的單質(zhì)之間組成元素雖然相同,但性質(zhì)、用途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其原因是結構不同.由此,你對物質(zhì)的結構、性質(zhì)、用途之間的關系有什么認識物質(zhì)的結構決定物質(zhì)的性質(zhì),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又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
(6)已知某兩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分別為兩種原子中相同的是CE(填序號)
A.質(zhì)子數(shù)  B.電子數(shù)  C.第一層電子數(shù)  D.第二層電子數(shù)  E.電子層數(shù)  F.化學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甲乙丙丁四種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丙為沉淀,則甲、乙中一定有一種物質(zhì)是堿
B.若甲、丁為單質(zhì),則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C.若丁為水,則該反應一定是復分解反應
D.若丙為氣體,則甲、乙中一定有單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德國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固體表面化學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氣與氫氣在催化劑表面合成氨的反應過程(如圖所示)順序符合上述反應過程并且說法正確的是( 。
A.⑤④①②③發(fā)生反應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1:3
B.④⑤①②③該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shù)目都沒變
C.④⑤①③②該反應前后各元素的質(zhì)量可能發(fā)生里改變
D.⑤④①③②該反應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