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創(chuàng)造與探究
大部分物質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大多數(shù)物體在溫度升高時體積要膨脹,溫度下降時體積要收縮,這就是“熱脹冷縮”現(xiàn)象.不同物體在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的變化一般不同.
(1)如圖所示,把形狀相同的銅片和鐵片緊緊的鉚在一起,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時,銅片比鐵片體積變化的要大.當溫度升高時雙金屬片就會向 ______ 一側彎曲,溫度降低時會向另一側彎曲.
(2)大部分物質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但是水在某些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時,體積反而減小.如圖所示是1kg的純水在不同溫度時所占的體積曲線圖.由圖可知,在 ______ ℃時,1kg的純水所占的體積最;溫度在高于4℃時,水熱脹冷縮;溫度在0℃~4℃之間反常膨脹,即熱脹冷縮;給0℃的水加熱到10℃的過程中,水的體積先 ______ ,后 ______ .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東省日照市業(yè)水平質量檢測(一模)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手機鋰電池上面有很多信息,如圖,為某款手機電池的部分信息。這塊手機電池能提供的最大電能為___J當手機電量還剩13%時進行充電,最快2個小時充滿,則充電電流_______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jié)眼睛和眼鏡同步訓練 題型:雙選題
小麗配戴200度的遠視眼鏡來矯正視力,針對這一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遠視眼鏡的鏡片是凹透鏡
B. 遠視眼鏡的鏡片是凸透鏡
C. 透過眼鏡看小麗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變大了
D. 透過眼鏡看小麗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變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同步訓練 題型:雙選題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前,先用如圖所示方法對所用凸透鏡的焦距進行了測量,然后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放置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若其中蠟燭、凸透鏡的位置不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實驗時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40cm
B. 將如圖中光屏向左移才可得到燭焰清晰的像
C. 移動光屏后在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D. 此次的實驗現(xiàn)象能夠說明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同步訓練 題型:選擇題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屏上恰好成一個清晰的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利用了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機
B. 若將蠟燭遠離凸透鏡,則應將光屏靠近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漸變小
C. 若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會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倒立、放大的像
D. 若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放在刻度線45cm處,適當移動光屏也能得到一個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密度與社會生活同步訓練 題型:雙選題
2016年12月6日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發(fā)掘出一把玉具劍,該劍約有八十厘米長,由玉和劍組合而成,對于該劍的材質還未確定,根據(jù)同學們現(xiàn)有的知識,如果要確定它的材質可以從哪些方面研究( )
A. 硬度 B. 密度 C. 溫度 D. 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密度與社會生活同步訓練 題型:選擇題
甲液體的密度為ρ1,乙液體的密度為ρ2.現(xiàn)取質量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混合(總體積不變),則混合液體的密度為( )
A. ρ1+ρ2 B. C. D. 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7年秋九年級物理(滬科版)內能與熱機 題型:選擇題
如圖,燒瓶內盛少量水,給瓶內打氣,可看到瓶塞跳起,在這個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給瓶內打氣時,外界對瓶內氣體做功
B. 瓶塞跳起時,瓶內氣體對外做功
C. 給瓶內打氣時,瓶內氣體內能減少
D. 瓶塞跳起時,瓶內氣體溫度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1節(jié)《杠桿》同步練習 題型:選擇題
如圖,O為拉桿式旅行箱的輪軸,OA為拉桿.現(xiàn)在拉桿端點A處施加力F,使箱體從圖中位置繞O點緩慢逆時針轉至豎直位置.若力F的大小保持不變,則力F的方向應( )
A. 垂直于OA B. 豎直向上 C. 沿OA向上 D. 水平向左
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