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亞硝酸鈉是一種工業(yè)鹽,外觀與食鹽非常相似,毒性較強.某化學興趣小組對食鹽與亞硝酸鈉進行多角度探究:
(一)鑒別NaCl和NaNO2
甲同學用沉淀分析法:
經(jīng)查:常溫下Ksp(AgNO2)=2×10-8,Ksp(AgCl)=1.8×10-10.分別向盛有5mL 0.0001mol/L兩種鹽溶液的試合中同時逐滴滴加0.0001mol/L硝酸銀溶液,先生成沉淀的是裝有NaCl溶液的試管.
乙同學側(cè)定溶液pH:
用pH試紙分別測定0.1mol/L兩種鹽溶液的pH,測得NaNO2溶液呈堿性.該溶液呈堿性的原因是NO2-+H2O?HNO2+OH-(用離子方程式解釋).
(二)該小組用如圖裝置(略去夾持儀器)制備亞硝酸鈉
已知:①2NO+Na2O2=2NaNO2;
②酸性條件下,NO和NO2都能與MnO4反應生成NO3和Mn2+
(1)使用銅絲的優(yōu)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
(2)裝置A中反應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裝置C 中盛放的藥品是C;(填字母代號)
A.濃硫酸           B.NaOH 溶液          C.水         D.四氯化碳
儀器F的作用防止水蒸氣進入.
(3)該小組稱取5.000g制取的樣品溶于水配成250.0mL溶液,取25.00mL溶液于錐形瓶中,用0.1000mol/L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滴定次數(shù)1234
消耗KMnO4溶液體積/mL20.7020.1220.0019.88
①第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出現(xiàn)異常,造成這種異常的原因可能是bc(填字母代號).
a.錐形瓶洗凈后未干燥
b.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未用標準液潤洗
c.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shù)
②酸性KMnO4溶液滴定亞硝酸鈉溶液的離子方程式為2MnO4-+5NO2-+6H+=2Mn2++5NO3-+3H2O.
③該樣品中亞硝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69.0%.

分析 (一)根據(jù)溶度積小的沉淀先沉淀;NaNO2說明為強堿弱酸鹽,亞硝酸根離子水解導致溶液顯示堿性;
(二)裝置A中是濃硝酸和銅加熱發(fā)生的反應,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和硝酸銅和水,裝置C中是A裝置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過裝置D中的干燥劑吸收水蒸氣,通過裝置F中的干燥劑防止水蒸氣進入,通過裝置E中的過氧化鈉與一氧化氮反應,最后通過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除去剩余一氧化氮防止污染空氣.
(1)可通過上下移動銅絲控制反應是否進行;
(2)濃硝酸和銅加熱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和硝酸銅和水;裝置C中是A裝置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過裝置F中的干燥劑防止水蒸氣進入.
(3)①根據(jù)c(待測)=$\frac{c(標注)×V(標準)}{V(待測)}$分析不當操作對V(標準)的影響,以此判斷濃度的誤差;
②該反應中亞硝酸根離子被氧化為硝酸根離子,高錳酸根離子被還原為錳離子;
③根據(jù)方程式5NO2-+2MnO4-+6H+=5NO3-+2Mn2++3H2O可求出亞硝酸鈉的物質(zhì)的量,然后求樣品中亞硝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

解答 解:(一)Ksp(AgNO2)=2×10-8>Ksp(AgCl)=1.8×10-10,分別向盛有5mL 0.0001mol/L兩種鹽溶液的試合中同時逐滴滴加0.0001mol/L硝酸銀溶液,先生成AgCl沉淀;
故答案為:NaCl;NO2-+H2O?HNO2+OH-;
(二)(1)可通過上下移動銅絲控制反應是否進行,所以使用銅絲的優(yōu)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
故答案為: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
(2)濃硝酸和銅加熱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和硝酸銅和水,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通過裝置C中的水與二氧化氮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過裝置F中的干燥劑防止水蒸氣進入,與過氧化鈉反應;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C;防止水蒸氣進入;
(3)①a.錐形瓶洗凈后未干燥,待測液的物質(zhì)的量不變,對V(標準)無影響,根據(jù)c(待測)=$\frac{c(標注)×V(標準)}{V(待測)}$分析,c(標準)不變,故a錯誤;
b.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未用標準液潤洗,標準液的濃度偏小,造成V(標準)偏大,根據(jù)c(待測)=$\frac{c(標注)×V(標準)}{V(待測)}$分析,c(標準)偏大,故b正確;
c.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shù),造成V(標準)偏大,根據(jù)c(待測)=$\frac{c(標注)×V(標準)}{V(待測)}$分析,c(標準)偏大,故c正確;
故選bc.
②該反應中亞硝酸根離子被氧化為硝酸根離子,高錳酸根離子被還原為錳離子,離子方程式為2MnO4-+5NO2-+6H+=2Mn2++5NO3-+3H2O;
故答案為:2MnO4-+5NO2-+6H+=2Mn2++5NO3-+3H2O;
③消耗高錳酸鉀的物質(zhì)的量是0.1mol/L×0.02L=0.002mol,則根據(jù)方程式5NO2-+2MnO4-+6H+=5NO3-+2Mn2++3H2O可知,亞硝酸鈉的物質(zhì)的量是0.002mol×$\frac{5}{2}$=0.005mol,則原樣品中亞硝酸鈉的物質(zhì)的量是0.005mol×$\frac{100mL}{25mL}$=0.02mol,其質(zhì)量為0.02mol×69g/mol=1.38g,所以樣品中亞硝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frac{1.38g}{2g}$×100%=69.0%;
故答案為:69.0%.

點評 本題考查鹽類水解、硝酸的性質(zhì)、尾氣處理、實驗條件控制、實驗方案設(shè)計與評價以及物質(zhì)含量測定等,注意實驗過程中的反應現(xiàn)象分析,掌握基礎(chǔ)是關(guān)鍵,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T℃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體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N02(g)+SO2(g)?SO3(g)+NO(g),若反應達平衡時NO2與SO3的體積比為1:2,求平衡時SO3的體積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弱電解質(zhì)在水中的電離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己電離的溶質(zhì)的分子數(shù)占原有溶質(zhì)分子總數(shù)(包括已電離的和未電離的)的百分率,稱為電離度.某溫度下,0.lmol•L-1的某一元弱酸溶液電離度為a%,則該溶液的pH為( 。
A.1B.l-aC.2-lgaD.3-lg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設(shè)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數(shù)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50mL18.4mol/L濃硫酸與足量銅微熱反應,生成SO2分子的數(shù)目為0.46NA
B.某密閉容器盛有0.1mol N2和0.3mol H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轉(zhuǎn)移電子的數(shù)目為0 6NA
C.若由CO2和O2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個分子,則其中的氧原子數(shù)為2 NA
D.常溫下,1L 0. 1 mol/L NH4NO3溶液中的氫原子數(shù)為0.4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物質(zhì)的顏色不是黑色的是( 。
A.還原Fe粉B.FeOC.Fe3O4D.Fe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X、Y、Z、W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20,X是第二周期元素,Z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既是X原子內(nèi)層電子總數(shù)的3倍,又是Y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2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W>Z>Y
B.工業(yè)上通過電解Y的無水鹽來制備Y的單質(zhì)
C.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W>Z>X
D.氧元素分別與X、Y、Z、W形成的化合物都不止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CH3CH2Br與NH3反應生成(CH3CH22NH和HBr,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CH3CH2Br難溶于水
B.該反應屬于取代反應
C.CH3CH2Br與HBr均屬于電解質(zhì)
D.若原料完全反應生成上述產(chǎn)物,CH3CH2Br與NH3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有關(guān)過氧化鈉和飽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現(xiàn)象及所得溶液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
A.有氣泡產(chǎn)生,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火柴梗復燃
B.反應后溶液中有晶體析出
C.反應前后溶液中鈉離子的濃度不變
D.反應前后溶液中鈉離子的質(zhì)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所列各組物質(zhì)中,物質(zhì)之間通過一步反應就能實現(xiàn)如圖所示轉(zhuǎn)化的是( 。
物質(zhì)
選項
abc
AAlAlCl3Al(OH)3
BHNO3NONO2
CSiSiO2H2SiO3
DH2SO4SO2SO3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