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番茄植株 ()為實驗材料培育新品種的途徑。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途徑2獲得品種B的過程首先通過______培養(yǎng),獲得______。途徑2的育種方法稱為____,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_。
(2)途徑4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此途徑與雜交育種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__________。
(3)要盡快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品種應采用途徑_______,該過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______。
(4)品種A與途徑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__________,品種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5)品種A與B是否為同一個物種?__________(填“是”與“否”),原因是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激素等信息分子可調(diào)節(jié)機體的生命活動,其作用機理之一如圖所示:信息分子(A)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經(jīng)過信號轉(zhuǎn)導,導致囊泡向細胞膜移動,最終使細胞膜上的某種蛋白質(zhì)(B)增加,回答下列問題。
(1)若A與靶細胞的受體結合后,可促進靶細胞加速攝取葡萄糖,由此推測,A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蛋白B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若B是水通道蛋白,腎臟的某些細胞可借助B快速吸收水分,由此推測A最可能是_______(器官)中的某些細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物質(zhì))。
(3)細胞膜上B的數(shù)量是受細胞調(diào)控的。由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所以細胞可通過___________這種物質(zhì)跨膜運輸?shù)姆绞綔p少細胞膜上B的數(shù)量,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是某高等動物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nèi)DNA的含量變化,圖乙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象,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表示的生理過程包括________
(2)在圖乙中,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有____(填字母)有兩個染色體組的有_____(填字母)
(3)圖甲中 CD段,對應于圖乙中的___(填字母);圖甲中D→E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
(4)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都發(fā)生在坐標圖的_____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興趣小組研究溫度及氮肥(硝酸鹽)使用量對植物總光合速率的影響。他們將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實驗植物隨機分成9組,分別設置不同的溫度和施氮量,給予適宜的光照,一段時間后分別測量實驗容器內(nèi)CO2的減少量。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問題:
(1)NO3-被植物根細胞吸收的方式是___________。氮元素吸收后被運送到葉肉細胞內(nèi)可用于合成多種化合物,其中NADP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其他組比較,3、6、9組結果出現(xiàn)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不足以得出實驗結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完善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性別決定為XY型的昆蟲,紅眼與朱紅眼受等位基因A/a控制,有眼與無眼受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有一對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且存在兩對隱性基因純合致死現(xiàn)象。親代與F1的表現(xiàn)型如下表。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親代 | 紅眼♀ | 朱紅眼♂ | |
| ♀ | 紅眼 | 無眼 |
♂ | 紅眼 |
A.紅眼對朱紅眼為顯性,無眼對有眼為隱性
B.控制有眼和無眼的基因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上
C.F1雌性個體中紅眼與無眼的比例為1∶1
D.可用測交的方法驗證F1紅眼雄性個體的基因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們的意愿賦予生物新的遺傳特性,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人們需要的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產(chǎn)品。圖甲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圖乙是定量PCR技術中的一種常用探針。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圖中①、②所需酶在作用上的主要區(qū)別是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與基因組文庫中的基因相比,cDNA文庫中的基因在結構上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2)圖中③過程需要借助PCR技術,該過程所需的酶為__________。若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中消耗了126個引物分子,則該過程DNA擴增了______次。圖乙的TaqMan探針是定量PCR技術中的一種常用探針,其5'末端連接熒光基團(R),3'末端連接淬滅劑(Q)。當探針完整時,R發(fā)出的熒光信號被Q吸收而不發(fā)熒光。在定量PCR擴增過程中,當擴增DNA遇到探針時,探針就會被水解而釋放出游離的R和Q,隨PCR擴增次數(shù)的增加,熒光信號____。
(3)若④過程為將目的基因?qū)酥参锛毎,最常用的方法是農(nóng)桿菌轉(zhuǎn)化法,該方法選擇Ti質(zhì)粒作為運載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中⑤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達,首先從轉(zhuǎn)基因生物個體中提取蛋白質(zhì),用相應的抗體進行___________________雜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依據(jù)下圖中心法則,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物質(zhì)X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B.①~⑤過程均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C.正常人體細胞中可進行①④⑤過程D.①④過程在藍藻細胞中無法同時進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由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突變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謝障礙,是一種嚴重的單基因遺傳病,稱為苯丙酮尿癥(PKU),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顯、隱性基因分別用 A、a 表示)。 圖1 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譜圖,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兒Ⅲ1(羊水細胞)的 DNA 經(jīng)限制酶 Msp玉消化,產(chǎn)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堿基對),經(jīng)電泳后用苯丙氨酸羥化酶 cDNA 探針雜交,結果見圖2。 請回答下列問題:
(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別為________。
(2)依據(jù) cDNA 探針雜交結果,胎兒Ⅲ1 的基因型是_______。 Ⅲ1 長大后,若與正常異性婚配,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________。
(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個孩子表型正常,長大后與正常異性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_______倍。
(4)已知人類紅綠色盲癥是伴 X 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致病基因用 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覺正常,Ⅲ1 是紅綠色盲患者,則Ⅲ1 兩對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長大后與正常男性婚配,生一個紅綠色盲且為 PKU 患者的概率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圖1表示洋蔥根尖結構的不同區(qū)域示意圖,圖2表示某動物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圖像,圖3表示某二倍體生物細胞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數(shù)與核DNA數(shù)比值的變化關系曲線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若將圖1洋蔥根尖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胸苷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用蒸餾水清洗,檢測根尖各部位細胞中放射性強度,發(fā)現(xiàn)根尖放射性強的部位位于圖1的___________(填標號)。
(2)圖2中含有4條染色體的細胞有___________。
(3)圖2中丁細胞的名稱為___________,如果該細胞中的M為X染色體,則N—定是 ___________染色體。
(4)圖3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圖2中___________細胞處于圖3中的CD段。
(5)鉻是一種對生物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屬元素?茖W家用鉻處理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觀察細胞的分裂指數(shù)和微核率來研究水中鉻的毒性,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注:細胞分裂指數(shù)是指視野內(nèi)分裂期細胞數(shù)占細胞總數(shù)的比例。微核是真核生物細胞中的一種異常結構,通常認為是在有絲分裂后期由喪失著絲點的染色體片段產(chǎn)生的,是染色體結構變異在細胞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由圖4可知,鉻離子對細胞分裂能力的影響是___________. 比較圖4和圖5,分析當鉻離子相對濃度達到100時,細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自由基學說是一種細胞衰老假說,自由基導致細胞衰老過程如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過程②①引起的作用效果屬于負反饋調(diào)節(jié)
B.若過程③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將引起白化病
C.若過程③使細胞膜上氨基酸載體的活性下降,氨基酸將會自由進岀細胞
D.過程④可能導致細胞膜上蛋白質(zhì)種類或數(shù)量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