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關(guān)于加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為零,加速度一定為零
B.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D.速度變化的時間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

分析 加速度等于單位時間內(nèi)的速度變化量,反映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解答 解:A、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比如自由落體運動的初始時刻,速度為零,加速度不為零,故A錯誤.
B、加速度是反映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B正確.
C、速度變化量大,速度變化不一定快,加速度不一定大,故C錯誤.
D、根據(jù)a=$\frac{△v}{△t}$知,速度變化的時間越短,加速度不一定大,還與速度變化量有關(guān),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大小、速度變化量的大小無關(guān).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電器中利用電流的熱效應(yīng)工作的是( 。
A.電飯煲B.電風扇C.電視機D.洗衣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某同學探究彈簧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guān)系.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刻度尺(最小刻度為毫米)的0刻度線與彈簧上端對齊.實驗中,通過改變彈簧下端所懸掛鉤碼的質(zhì)量,改變彈簧彈力,并記錄下此時彈簧長度,進而求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如圖是在彈簧下端懸掛質(zhì)量為350g鉤碼時實驗裝置的示意圖,此時彈簧的實際長度為14.84cm.
(2)若彈簧原長為7.82cm,則根據(jù)此次實驗測量的數(shù)據(jù),可求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50N/m.(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真空中A、B兩個點電荷所產(chǎn)生電場的電場線分布如圖所示,其中電場線方向沒有標出.圖中C點為兩點電荷連線的中點,MN為兩點電荷連線的中垂線,D為中垂線上的一點,電場線的分布關(guān)于MN左右對稱.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A、B-定是等量異種電荷
B.MN線上C點的場強一定最大
C.D、C兩點的電勢一定相等
D.在MN線上移動電荷電場力一定會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圖示為點電荷與帶電金屬板共同形成的電場,則A、B兩點的電場強度( 。
A.大小相同,方向相同B.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C.大小不同,方向相同D.大小不同,方向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某同學對實驗室的一個多用電表中的電池進行更換時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一節(jié)1.5V的干電池外,還有一個方形的電池(層疊電池).為了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

(1)該同學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請你按照電路圖完成乙圖的實物連線.
(2)定值電阻R和電流表的總電阻為1000Ω,丙圖為該同學根據(jù)上述設(shè)計的實驗電路所測出的數(shù)據(jù)繪出的I1-I2圖線(I1為電流表的示數(shù),I2為電流表的示數(shù))則由圖線可以得到被測電池的電動勢E=9.0V,內(nèi)阻r=10Ω.(結(jié)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以下關(guān)于物理學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yīng)現(xiàn)象
B.庫侖發(fā)現(xiàn)了變化的磁場可以產(chǎn)生電場
C.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測定了靜電力常量
D.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體力學的基礎(ch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是小明在電梯內(nèi)站在臺秤上的示意圖,電梯靜止時,小明觀察到臺秤指針指在50kg刻度處,某時刻小明看到臺秤指針指在60kg刻度處,關(guān)于這一時刻電梯的運動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電梯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下,速度方向一定向下
B.電梯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下,速度方向一定向上
C.電梯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上,速度方向一定向上
D.電梯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上,速度方向一定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三個共點力F1、F2、F3,其中F1=1N,方向正西,F(xiàn)2=1N,方向正北,若三力的合力是2N,方向正北,則F3應(yīng)是(  )
A.1N,東北B.2N,正南C.3.2N,東北D.$\sqrt{2}$N,東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