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中,某同學使用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

(1)在探究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中,下列做法正確的是B
A.平衡摩擦力時,應(yīng)將裝沙的小桶用細繩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
B.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實驗時,先放開小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
D.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可從天平測出裝沙小桶和沙的質(zhì)量m以及小車質(zhì)量M,直接用公式a=$\frac{m}{M}g$求出.
(2)如果a-$\frac{1}{m}$圖象是通過原點的一條直線,則說明B
A.物體的加速度a與質(zhì)量m成正比    B.物體的加速度a與質(zhì)量m成反比
C.物體的質(zhì)量m與加速度a成正比    D.物體的質(zhì)量m與加速度a成反比
(3)該同學通過數(shù)據(jù)的處理作出了a-F圖象,如圖2所示,則
①圖中的直線不過原點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時木板的右端墊得過高;
②圖中的直線發(fā)生彎曲的原因是隨著F的增大不再滿足沙和沙桶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質(zhì)量,即不再滿足m<<M.

分析 平衡摩擦力時,將小車拖到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輕推小車,若小車能夠做勻速直線運動,摩擦力得到平衡,實驗時,先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
a-$\frac{1}{m}$圖象是通過原點的一條直線說明:a=k$\frac{1}{m}$,即物體的加速度a與質(zhì)量m成反比;
平衡摩擦力時,是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等于摩擦力,由圖象可知,還沒有掛重物時,小車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加速度,由此可知圖象不過原點的原因.

解答 解:(1)A、平衡摩擦力時,應(yīng)將繩從小車上拿去,輕輕推動小車,是小車沿木板運動,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來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勻速運動.故A錯誤.
B、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小車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B正確.
C、實驗時,若先放開小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由于小車運動較快,可能會使打出來的點很少,不利于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處理.故C錯誤.
D、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利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如果用天平測出m以及小車質(zhì)量M,直接用公式求出,這是在直接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計算的,而我們實驗是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和質(zhì)量間的關(guān)系.故D錯誤.
故選:C
(2)A、a-$\frac{1}{m}$圖象是通過原點的一條直線說明:a=k$\frac{1}{m}$,即物體的加速度a與質(zhì)量m成反比.故A錯誤,B正確.
C、D:物體的質(zhì)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會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如:受力,運動狀態(tài),在火星上還是地球上等),故C、D錯誤.
故選:B
(3)①圖中當F=0時,a≠0.也就是說當繩子上沒有拉力時,小車的加速度不為0,說明小車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實驗前木板右端墊得過高,即平衡摩擦力過度導致.
②設(shè)小車的加速度為a,繩子拉力為F,以砂和砂桶為研究對象得:
mg-F=ma
以小車為研究對象F=Ma
解得:a=$\frac{mg}{m+M}$
故:F=Ma=$\frac{mg}{1+\frac{m}{M}}$
所以要使得繩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
而不滿足m<<M時,隨m的增大物體的加速度a逐漸減。
故圖象彎曲的原因是:隨著F的增大不再滿足沙和沙桶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質(zhì)量,即不再滿足m<<M.
故答案為:(1)B
(2)B.
(3)平衡摩擦力時木板的右端墊得過高;隨著F的增大不再滿足沙和沙桶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質(zhì)量,即不再滿足m<<M.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實驗的原理以及實驗需注意的事項,掌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注意不能將裝砂的小桶用細繩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使用電磁式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得到如圖1所示的紙帶.圖中的點為計數(shù)點,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來.
(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C.

A.實驗時應(yīng)先放開紙帶再接通電源
B.(x6-x1)等于(x2-x1)的6倍
C.從紙帶可求出計數(shù)點B對應(yīng)的速率
D.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0.02s
(2)我國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因此打點計時器每隔0.02s打一個點.如圖2所示為某次實驗時打出的一條紙帶,圖中1、2、3、4為依次選定的計數(shù)點,根據(jù)圖中標出的數(shù)據(jù)可以判定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判斷的根據(jù)是△x=△x,加速度是6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甲所示為用拉力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的關(guān)系”實驗裝置.用拉力傳感器記錄小車受到的拉力大小,在長木板上的A、B兩點各安裝一個速度傳感器,分別記錄小車到達A、B時的速率,A、B相距L=48.0cm.

(1)實驗主要步驟如下:
①將拉力傳感器固定在小車上;
②平衡摩擦力,讓小車在沒有拉力作用時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把細線的一端固定在拉力傳感器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與鉤碼相連;
④接通電源后自C點釋放小車,小車在細線拉動下運動,記錄細線拉力F的大小及小車分別到達A、B時的速率vA、vB
⑤改變所掛鉤碼的數(shù)量,重復④的操作.
(2)表中記錄了實驗測得的幾組數(shù)據(jù),vB2-vA2是兩個速度傳感器記錄速率的平方差,則加速度的表達式a=$\frac{{{v}_{B}^{2}-v}_{A}^{2}}{2L}$(用題中已知的符號表示),請將表中第3次的實驗數(shù)據(jù)填寫完整(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次數(shù)F(N)vB2-vA2(m2/s2a(m/s2
10.600.770.80
21.041.611.68
31.422.34
42.624.654.84
53.005.495.72
(3)由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a-F關(guān)系圖線和理論圖線如圖乙,對比兩圖線,造成上述偏差的原因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1的物體甲通過三段輕繩懸掛,三段輕繩的結(jié)點為O.輕繩OB水平且B端與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質(zhì)量為m2的物體乙相連,輕繩O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37°,物體甲、乙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取g=10m/s2,sin37°=0.6,cos37°=0.8,設(shè)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
(1)若將乙用銷釘固定在水平面上,已知輕繩OA能承受的最大拉力150N,輕繩OB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牛,輕繩OC不會斷,為保證繩子都不會斷裂,求OC段繩子能懸掛的物體甲的質(zhì)量最大不得超過多少?
(2)今去掉銷釘,若物體乙的質(zhì)量m2=8kg,物體乙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
擦因數(shù)為μ=0.15,則欲使物體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動,物體甲的質(zhì)量m1最大不能超過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一質(zhì)量m=2.0kg的小物塊以一定的初速度沖上一傾角為37°足夠長的斜面,某同學利用傳感器測出了小物塊沖上斜面過程中多個時刻的瞬時速度,并用計算機 做出了小物塊上滑過程的速度-時間圖線,如圖所示.(取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小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小物塊沖上斜面所能達到的最高點距斜面底端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以下是有關(guān)近代物理內(nèi)容的若干敘述,其中正確的是( 。
A.原子核發(fā)生一次β衰變,該原子外層就失去一個電子
B.按照玻爾理論,氫原子核外電子從半徑較小的軌道躍遷到半徑較大的軌道時,電子的動能減小,但原子的能量增大
C.一束光照射到某種金屬上不能發(fā)生光電效應(yīng),可能是因為這束光的光強太小
D.比結(jié)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jié)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wěn)定
E.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內(nèi)部的聚變反應(yī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一輛汽車,以初速度v0=10m/s,加速度a=1m/s2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求:
(1)汽車10s末的瞬時速度大小
(2)汽車10s內(nèi)的位移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嫦娥二號”進入環(huán)月軌道后,分別在距月球表面最遠100km,最近15km高度的軌道上做圓周運動,此高度遠小于月球的半徑,設(shè)“嫦娥二號”繞月與月繞地的轉(zhuǎn)動方向同向.已知地球的質(zhì)量為月球質(zhì)量的k倍,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半徑為月球的半徑的n倍,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為T.若某時刻“嫦娥二號”距地球最遠,經(jīng)△t時間“嫦娥二號”距地球最近,則△t不可能為( 。
A.$\frac{T}{2(1-\sqrt{\frac{k}{{n}^{3}}})}$B.$\frac{T}{2(\sqrt{\frac{{n}^{3}}{k}}-1)}$C.$\frac{T}{2(\sqrt{\frac{k}{{n}^{3}}}-1)}$D.$\frac{T}{2(1-\sqrt{\frac{{n}^{3}}{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一艘宇宙飛船飛近某一新發(fā)現(xiàn)的行星,并進入靠近該行星表面的圓形軌道繞行數(shù)圈后,著陸在該行星上.飛船上備有以下實驗器材:①精確秒表一只;②已知質(zhì)量為m的物體一個;③彈簧秤一個.若宇航員在繞行時及著陸后各作了一次測量,依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可求出該星球的半徑R及星球的質(zhì)量M(已知萬有引力常量為G,忽略行星的自轉(zhuǎn)).
(1)宇航員兩次測量的物理量分別應(yīng)是飛船在靠近行星的軌道上運行的周期T、著陸后質(zhì)量為m的物體的重力F
(2)用所測數(shù)據(jù)求出該星球的半徑R表達式$R=\frac{F{T}^{2}}{4{π}^{2}m}$;質(zhì)量M的表達式$M=\frac{{F}^{3}{T}^{4}}{15{π}^{4}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