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是B1D1,A1B的中點(diǎn),求證:EF∥AD1。
解析:要證兩條直線平行一是證這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再用平面幾何知識(shí)證明它們平行;二是用平行公理即平行直線的傳遞性,找到與它們都平行的“公共”直線。
這里E為D1B1的中點(diǎn),易想到用構(gòu)造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方法直接證明平行。因此,連AB1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證明:連AB1,則AB1過(guò)A1B的中點(diǎn)F。
又E為D1B1的中點(diǎn),
∴EF為△AD1B1的中位線,
則EF∥AD1
581. 已知空間四邊形ABCD中,E、H分別是AB、AD的中點(diǎn)。(1)如圖(甲)中,F(xiàn)、G分別是BC、CD的中點(diǎn),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2)如圖(乙)中,若F是BC上的點(diǎn),G是DC上的點(diǎn),且,求證:四邊形EFGH是梯形,并且直線EF、GH、AC共點(diǎn)。
證明:(1)如圖(甲),連結(jié)BD。
∵EH是的△ABD中位線,
∴EHBD,同理FGBD
根據(jù)公理4,EHFG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2)如圖(乙)由(1)知EHBD,又在△ABD中,
∴FG∥BD,F(xiàn)G=BD
由公理4,∴EH∥FG,又FG>EH。
∴四邊形EFGH是梯形。
則直線EF、GH相交,設(shè)EF∩GH=P
則P∈EF,又EF平面ABC
∴P∈平面ABC,同理P∈平面ADC。
又平面ABC∩平面ADC=AC
由公理2,得P∈AC,
即EF、GH、AC三條直線共點(diǎn)。
點(diǎn)評(píng):證明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或者梯形,首先必須證明它是平面圖形,本題中的EH∥FG是關(guān)鍵
580. 求證:空間四邊形的兩條對(duì)角線是異面直線。
證明:如圖,假設(shè)空間四邊形ABCD的對(duì)角線AC與BD不是異面直線。
則AC、BD共面于α,則A、B、C、D均在平面α內(nèi),這與已知“ABCD是空間四邊形(四個(gè)頂點(diǎn)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相矛盾。
故假設(shè)錯(cuò)誤,因此AC、BD是異面直線。
點(diǎn)評(píng):反證法是間接證法的一種,在立體幾何的證中經(jīng)
常用到。
579.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是AA1、AB的中點(diǎn),試判斷下列各對(duì)線段所在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
(1)AB與CC1;(2)A1B1與DC;
(3)A1C與D1B;(4)DC與BD1;
(5)D1E與CF
解析:(1)∵C∈平面ABCD,AB平面ABCD
又CAB,C1平面ABCD
∴AB與CC1異面
(2)∵A1B1∥AB,AB∥DC,∴A1B1∥DC
(3)∵A1D1∥B1C1,B1C1∥BC,∴A1D1∥BC
則A1、B、C、D1在同一平面內(nèi)
∴A1C與D1B相交
(4)∵B∈平面ABCD,DC平面ABCD
又BDC,D1平面ABCD
∴DC與BD1異面
(5)如圖,CF與DA的延長(zhǎng)線交于G,連結(jié)D1G,
∵AF∥DC,F(xiàn)為AB中點(diǎn),
∴A為DG的中點(diǎn),又AE∥DD1,
∴GD1過(guò)AA1的中點(diǎn)E,
∴直線D1E與DF相交
578.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若E、M、N分別是棱AB、BC及B1D1的中點(diǎn),求異面直線DN與MC1所成的角。
解析:連NG、EM、EN、DE
∵ EMAC,NC1AC
∴ NC1EM
∴ NE∥MC1
∴ ∠DNE為異面直線DN與MC1所成的角
設(shè)AB=a,則DE=EN=GM=,DN=
△ DNE中,cos∠DNE=
∴ 異面直線DN與MC1所成的角為arccos.
577. 長(zhǎng)方體ABCD-A’B’C’D’中,AB=2,BC=BB’=1,M、N分別是AD和BC中點(diǎn),求異面直線MN和BC’所成角的大小
解析:∵M(jìn)N∥AC,AC∥A’C’,∴MN∥A’C’
∴ ∠BC’A’就是MN與BC’所成的角
△ BA’C中,BC’=,BA’=A’C’=
∴ cos∠BC’A’=
576. M、N分別是空間四邊形ABCD中AB、CD中點(diǎn),求證:MN<(AD+BC)。
證明:取AC中點(diǎn)P,則MP=BC,NP=AD
∴ MN<MP+NP=(BC+AD)
575. 長(zhǎng)方體ABCD-A1B1C1D1中,AB=a,BC=b,AA1=c,求異面直線BD1和B1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析:顯然,通過(guò)平移在長(zhǎng)方體的表面及內(nèi)部不可能構(gòu)造出一個(gè)BD1和B1C所成的角,但同時(shí)又為了使構(gòu)造出的角便于計(jì)算,故可考慮補(bǔ)上一個(gè)與已知長(zhǎng)方體相同的長(zhǎng)方體DCEF-D1C1E1F1。具體作法是:延長(zhǎng)A1D1,使A1D1=D1F1,延長(zhǎng)B1C1至E1,使B1C1=C1E1,連E1F1,分別過(guò)E1、F1,作E1EC1C,F(xiàn)1FD1D,連EF,則長(zhǎng)方體C1D1F1E-CDFE為所作長(zhǎng)方體。
∵ BCD1F1
∴ BD1CF1
∴ ∠B1CF1就是異面直線BD1與B1C所成的角。
∵ BD2=a2+b2
∴ Rt△BDD1中,BD12=BD2+DD12=a2+b2+c2
∴ CF12=BD12=a2+b2+c2
∵ B1C2=b2+c2,B1F12=a2+4b2
∴ △B1CF1中
cos∠B1CF1=
(1) 當(dāng)c>b時(shí), cos∠B1CF1>0
∴ ∠B1CF1為銳角,∠B1CF1就是異面直線BD1和B1C所成的角
(2) 當(dāng)c<b時(shí),cos∠B1CF1<0
∴ ∠B1CF1是鈍角
∴ π-∠B1CF1就是異面直線BD1和B1C所成的角
(3) 當(dāng)c=b時(shí),∠B1CF1=900
∴ BD1⊥B1C
法二:作異面直線所成角的過(guò)程,其實(shí)就是平移異面直線的過(guò)程。借助于三角形中位線的平行性,也可以達(dá)到平移的目的。
如圖,分別取BC、BB1、B1D1的中點(diǎn)P、M、Q,連PM、MQ、PQ
則 MP∥B1C,MQ∥BD1
∴ ∠PMQ(或其補(bǔ)角)就是異面直線BD1與B1C所成的角
△ PMQ中,MP=B1C=
△ MQBD1=,PQ=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得到與解法一同樣的結(jié)果
574. 空間四邊形DABC中,P、Q為邊CD上兩個(gè)不同的點(diǎn),M、N為AB上兩個(gè)不同的點(diǎn),連PM、QN,如圖,問(wèn)圖中共有多少對(duì)異面直線?
解析:為使計(jì)算異面直線條數(shù)的過(guò)程中不出現(xiàn)重、漏的現(xiàn)象,可采用逐步添加的方法。首先考慮空間四邊形DABC的四條邊DA、AB、BC、CD連同對(duì)角線AC、BD,這六條線段可形成三對(duì)異面直線DA與BC,AB與CD,AC與BD。
其次添加線段PM,則除去與PM相交的CD、AB,又可新形成4對(duì)異面直線,即PM與DA、BC、AC、BD。
因QN與PM位置等同,當(dāng)添上QN時(shí),也同樣新增4對(duì)異面直線。
最后注意到,PM與QN也是異面直線。
∴ 圖中共有3+4+4+1=12(對(duì))異面直線
573. 四棱錐V-ABCD底面是邊長(zhǎng)為4的菱形,∠BAD=1200,VA⊥底面ABCD,VA=3,AC與BD交于O,(1)求點(diǎn)V到CD的距離;(2)求點(diǎn)V到BD的距離;(3)作OF⊥VC,垂足為F,證明OF是BD與VC的公垂線段;(4)求異面直線BD與VC間的距離。
解析:用三垂線定理作點(diǎn)到線的垂線
在平面ABCD內(nèi)作AE⊥CD,E為垂足
∵ VA⊥平面ABCD
∴ AE為VE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 VE⊥CD
∴ 線段VE長(zhǎng)為點(diǎn)V到直線CD的距離
∵ ∠BAD=1200
∴ ∠ADC=600
∴ △ACD為正三角形
∴ E為CD中點(diǎn),AE=
∴ VE=
(2)∵ AO⊥BD
∴ 由三垂線定理VO⊥BD
∴ VO長(zhǎng)度為V到直線BD距離
VO=
(3)只需證OF⊥BD
∵ BD⊥HC,BD⊥VA
∴ BD⊥平面VAC
∴ BD⊥OF
∴ OF為異面直線BD與VC的公垂線
(4)求出OF長(zhǎng)度即可
在Rt△VAC中
OC=AC=2,VC=
∴ OF=OC·sin∠ACF=OC·
百度致信 - 練習(xí)冊(cè)列表 - 試題列表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平臺(tái)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bào)專(zhuān)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bào)專(zhuān)區(qū) | 涉歷史虛無(wú)主義有害信息舉報(bào)專(zhuān)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bào)專(zhuān)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電話:027-86699610 舉報(bào)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