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 | 實驗二 |
實驗四 | |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
30mL | 20mL | 12mL | 16% |
分析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有: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也不供給呼吸;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用對比實驗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
實驗一中振蕩3個礦泉水塑料瓶,觀察到塑料瓶變癟的程度為A>B>C,其中變渾濁的瓶內發(fā)生的反應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對比A瓶與C瓶的實驗現(xiàn)象,可證明CO2能與NaOH發(fā)生反應;
實驗二觀察到C裝置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干燥的石蕊試紙無變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
實驗三是探究燃燒的條件解答;
實驗四中,反應的原理為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銅,裝置一比裝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裝置一中氧氣反應的更充分;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frac{8mL}{50mL}$≈16%;定量實驗操作中易產生誤差,如果反應前氣球中存在氣體(其量小于注射器內的空氣),而實驗后冷卻至室溫,將氣球內的氣體全部擠出讀數(shù),導致實驗測得結果偏小,因為冷卻以后,注射器推進的少了進行分析;
解答 解:(1)用對比實驗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一中振蕩3個礦泉水塑料瓶,觀察到塑料瓶變癟的程度為A>B>C,其中變渾濁的瓶內發(fā)生的反應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對比A瓶與C瓶的實驗現(xiàn)象,可證明CO2能與NaOH發(fā)生反應;故答案為:Ca(OH)2+CO2=CaCO3↓+H2O;C;
(2)實驗二觀察到C裝置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干燥的石蕊試紙無變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故答案為:干燥的石蕊試紙無變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CO2+H2O=H2CO3;
(3)Ⅰ與Ⅲ對比,通入的氣體不同,溫度相同,所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氧氣;Ⅱ與Ⅲ對比,通入的氣體相同,溫度不同,所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著火點;故答案為: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4)實驗五中,反應的原理為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銅,裝置一比裝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裝置一中氧氣反應的更充分;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frac{8mL}{50mL}$≈16%;定量實驗操作中易產生誤差,如果反應前氣球中存在氣體(其量小于注射器內的空氣),而實驗后冷卻至室溫,將氣球內的氣體全部擠出讀數(shù),導致實驗測得結果偏小,因為冷卻以后,注射器推進的少了;故答案為:2Cu+O2$\frac{\underline{\;\;△\;\;}}{\;}$2CuO;裝置一中氧氣反應的更充分;16%;偏。
答案:
(1)Ca(OH)2+CO2=CaCO3↓+H2O;C;
(2)干燥的石蕊試紙無變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CO2+H2O=H2CO3;
(3)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4)2Cu+O2$\frac{\underline{\;\;△\;\;}}{\;}$2CuO;裝置一中氧氣反應的更充分;16%;偏。
點評 本考點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質、空氣組成的測定、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等,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二氧化碳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在自然界中實現(xiàn)了碳循環(huán).要加強記憶有關的知識點,并理解應用.本考點主要出現(xiàn)在填空題題和實驗題中.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生成丙、丁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1:1 | |
B. | 該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 |
C. | 該反應中共有4種化合物 | |
D. | 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反應條件不同 | B. | 生成物都是單質 | ||
C. | 都遵循了質量守恒定律 | D. | 兩個反應都屬于分解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