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14707  114715  114721  114725  114731  114733  114737  114743  114745  114751  114757  114761  114763  114767  114773  114775  114781  114785  114787  114791  114793  114797  114799  114801  114802  114803  114805  114806  114807  114809  114811  114815  114817  114821  114823  114827  114833  114835  114841  114845  114847  114851  114857  114863  114865  114871  114875  114877  114883  114887  114893  114901  211419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除去下列物質中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選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一組是
A.待提純的物質:碳酸鈣(泥沙);選用的試劑:水;操作的方法:溶解、過濾、結晶
B.待提純的物質:Cu(CuO);選用的試劑:稀鹽酸;操作的方法:溶解、過濾、洗滌、干燥
C.待提純的物質:CuSO4(H2SO4);選用的試劑:氫氧化鈉溶液;操作的方法:過濾
D.待提純的物質:CO2(CO);選用的試劑:氧氣;操作的方法:點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煤的清潔利用是目前全球熱門的研究課題,其中的關鍵是如何處理煤燃燒后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某研究小組研究開發(fā)利用煤直接化學循環(huán)技術,成功使煤釋放熱量的同時,捕獲了反應過程中產(chǎn)生的99%的二氧化碳.該方法的流程如圖所示:

(1)捕捉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2)將煤、氧化鐵磨成粉末的目的是                                      。
(3)寫出反應器中主要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        (填“吸熱”或“放熱”)。
(4)該流程中可以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A、B、D、E是初中常見的鹽,C的俗名是燒堿。如圖1所示的是這些物質的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省略

(1)請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E     。
(2)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A→C:                                                      ;D→E:                                                                             。
(3)要將沒有標簽的A、B、C、E四瓶溶液區(qū)分開來,某同學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方案,以上方案中,試劑①為         ,試劑②為        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某活動小組根據(jù)如圖所示進行模擬煉鐵的實驗,并對產(chǎn)物的成分進行探究。

(1)黑色粉末A是一種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時,先通一氧化碳后高溫加熱的目的是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提出問題】
黑色粉末A可能是什么呢?
【查閱資料】
①鐵的氧化物都能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但只有四氧化三鐵能被磁鐵吸引;
②氧化鐵為紅色固體,氧化亞鐵、四氧化三鐵都為黑色;
③氯化鐵常溫下能與鐵反應:Fe+2FeCl3=3FeCl2
【進行猜想】
猜想I:黑色粉末A由鐵粉和四氧化三鐵(Fe3O4)組成;
猜想Ⅱ:黑色粉末A由鐵粉和氧化亞鐵(FeO)組成;
猜想Ⅲ:黑色粉末A由                                                         組成。
【實驗探究】
老師只提供了以下試劑、用品及儀器:FeCl3溶液、稀鹽酸、磁鐵、玻片、試管.請你認真分析后完成下表的空格: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取適量的黑色粉末于玻片上,用磁鐵吸引。
                        
猜想Ⅲ正確
取吸在磁鐵表面上的黑色粉末于試管中,                              。
黑色固體部分溶解,
溶液變淺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或實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A.檢驗氫氣純度時,沒有聽到任何響聲,表明氫氣已純凈
B.為證明暴露在空氣中的 NaOH 溶液已變質,可加入 BaCl2
C.要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采用點燃的方法
D.用鹽酸即可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通過海水曬制可得粗鹽,粗鹽除NaCl外,還含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雜質。以下是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

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1中,加入NaOH溶液除雜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操作2中,不能用硝酸鋇溶液代替BaCl2溶液,原因是                              。
(3)加入Na2CO3除去的雜質離子是                                                  
(4)進行操作3后,判斷Na2CO3過量的方法是                                        
(5)濾液中,需加入適量的試劑,這種試劑的名稱是                。
(6)在操作4中,需要進行蒸發(fā),蒸發(fā)時需用到的儀器有鐵架臺(含鐵圈)、酒精燈、玻璃棒、       
(7)若精鹽的產(chǎn)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A.過濾時濾紙有破損
B.蒸發(fā)時有固體濺出
C.溶解粗鹽時,加入的水量不足,粗鹽沒有完全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某粗鹽(主要成分是NaCl)樣品中含有少量沙土、CaCl2和MgCl2雜質。以下是除去粗鹽樣品中雜質的實驗流程,根據(jù)此流程圖回答

(1)操作①的名稱是            
(2)加入NaOH目的是與濾液中MgCl2反應從而除去雜質。寫出NaOH與MgCl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加入試劑A的目的是與濾液中的CaCl2反應.則加入試劑A后,沉淀是            
(4)本實驗多次采用過濾操作,如圖是過濾裝置.過濾時,液體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傾倒,注意液面始終要                     邊緣。

(5)操作②蒸發(fā)結晶時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為了將混有硫酸鈉、碳酸氫銨(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生成氨氣、二氧化碳和水)的氯化鈉提純,某同學設計的實驗流程如圖: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①的目的是             。操作②能否用硝酸鋇溶液?      (填“能”或“否”)。
(2)進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斷SO42已除盡,方法是                                  。
(3)寫出操作③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操作④的名稱是     
(4)此設計方案是否嚴密,說明理由                                              
(5)原固體樣品中含NaCl m1g,最后得到的NaCl固體m2g,則m1    m2(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物質對應的鑒別方法正確的是
A.硬水和軟水﹣﹣觀察是否澄清
B.合成纖維和羊毛﹣﹣用手觸摸
C.黃金和假黃金(銅鋅合金)﹣﹣滴加稀鹽酸
D.食鹽水和白糖水﹣﹣觀察顏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A﹣F和X都是初中化學中的常見物質,其中A、C是無色氣體,B、F是紅色固體,它們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1)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                                                 
(2)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屬于                (填寫基本反應類型)反應。
(3)含D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腐蝕的過程,實際上是D與空氣中的        發(fā)生化學反應的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