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
B、種群密度能夠真實地反映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趨勢
C、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研究種群和群落的豐富度
D、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
考點:種間關系,種群的特征,群落的結構特征
專題:
分析:1、群落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而種群不具有.
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shù)量特征,不能反映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
3、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如蛇與貓頭鷹可能是捕食關系,也可能是競爭關系.
解答: 解:A、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A錯誤;
B、種群密度能夠反映種群數(shù)量,不能反映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趨勢,B錯誤;
C、豐富度是群落特征,種群沒有豐富度,C錯誤;
D、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如可能時存在競爭與捕食等,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屬于中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細菌有4個代謝產(chǎn)物(即u、p、q、s)和影響其代謝的相應的突變基因.第一個突變型的缺陷可以在加有u、s或q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不能在加p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第二個突變型的缺陷只有在加q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才能生長;而第三個突變型的缺陷在加u或q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均可生長.這些代謝產(chǎn)物的形成順序為( 。
A、s→p→u→q
B、p→u→s→q
C、q→u→s→p
D、p→s→u→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神經(jīng)細胞對Na+和K+的吸收
 
(有、沒有)選擇性.
(2)比較圖中三條曲線a、b、c可知,細胞外液中Na+濃度高低的關系是
 
,刺激以前三條曲線重合說明
 

(3)比較圖中三條曲線可知細胞外液中鈉離子濃度可以影響動作電位的
 
 

(4)若持續(xù)降低細胞外液中鈉離子的濃度,最終對離體槍烏賊神經(jīng)纖維的電位變化有何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體中,能產(chǎn)生多糖的場所有肝臟、骨骼肌、高爾基體、葉綠體和核糖體
B、最能表明一個細胞的特殊功能的是細胞膜的結構而不是細胞器的數(shù)量和種類
C、小麥體內(nèi)的遺傳物質(zhì)徹底水解后可以得到一種五碳糖
D、抗體、受體、酶、tRNA不都具有專一識別的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生物體內(nèi)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作用表述錯誤的是( 。
A、人體嚴重缺鐵會導致乳酸中毒
B、人體內(nèi)血鈣含量過低會發(fā)生肌無力,血鈣含量過高則會發(fā)生抽搐
C、蛋白質(zhì)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鍵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堿基中
D、C、H、O、N、P可構成細胞中的RNA,RNA具備的生物功能不少于三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世紀90年代,Cuenoud等發(fā)現(xiàn)DNA也有酶催化活性.他們根據(jù)共有序列設計并合成了由47個核苷酸組成的單鏈DNA-E47,它可以催化兩個DNA片段間的連接.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在DNA-E47中,嘌呤堿基數(shù)一定等于嘧啶堿基數(shù)
B、在DNA-E47中,堿基數(shù)=脫氧核苷酸數(shù)=脫氧核糖數(shù)
C、DNA-E47作用的底物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不相同的
D、在DNA-E47中,每個脫氧核糖上均連有一個磷酸和一個含N堿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中由一個著絲粒相連的兩條染色單體所攜帶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
A、復制出現(xiàn)差錯
B、發(fā)生過交叉互換
C、同源染色體相互配對發(fā)生紊亂
D、發(fā)生了自由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顯性性狀的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雜種F1顯現(xiàn)的那個親本性狀是顯性性狀
B、具有顯性性狀的個體可能是純合體
C、具有顯性性狀的個體自交后代一定會產(chǎn)生性狀分離
D、顯性性狀是受顯性基因控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DNA復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DNA復制過程需要DNA聚合酶
B、DNA的復制過程是先解旋后復制
C、DNA的復制通常發(fā)生在細胞分裂間期
D、DNA在復制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差錯,但這種差錯不一定改變生物的性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