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qū)2008―2009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總復習質(zhì)量調(diào)查(一)數(shù)學試卷(理科)

(1)       已知全集集合,則等于

A                 B

C                   D

(2)       復數(shù)的共折軛數(shù)是

A                    B

C                  D

(3)       A、B兩名同學載5次數(shù)學考試中的成績統(tǒng)計如下面的莖葉圖所示,若A、B兩人的平均成績分別是XA,XB,則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A XA<XB,B比A成績穩(wěn)定            B XA>XB,B比A成績穩(wěn)定

C XA<XB,A比B成績穩(wěn)定            C XA>XB,A比B成績穩(wěn)定

(4)圓為參數(shù))的圓心到直線(t為參數(shù))的距離是

A 1                               B

C                             D 3

(5)若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值域都是,,則成立的充要條件是

A       B有無窮多個,使得

C       C 中不存在使得

(6)一致 D為的邊BC上的重點,所在平面內(nèi)有一點P,滿足,則等于

   A           B         C1          D 2

(7)為得到函數(shù)的圖像,只需將函數(shù),的圖像

   A 向左平行移動個單位長度         B 向右平行移動個單位長度

   C向右平行移動個單位長度         D 向左平行移動個單位長度

(8)已知函數(shù)滿足,則的最小值是

   A 2       B        C 3         D 4

(9)設O為坐標原點,,若點B滿足

的最小值是

A         B 2          C3         D

(10)已知是R上的偶函數(shù),且當時,,有是函數(shù)的零點,則的大小關系是

   A         B

   C         D

第II卷(非選擇題  共100分)

高考資源網(wǎng)(www.ks5u.com)二、填空題(本大提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請將答案直接填在題中橫線處)

  (11)以雙曲線的中心為頂點,右焦點的拋物線方程是            

  (12)執(zhí)行右邊的程序框圖,則輸出的結(jié)果S          

  (13)已知一個實心鐵質(zhì)的集合體的正視圖,側(cè)視圖和俯視圖都是半徑為3的圓,將8個這樣的集合體溶成一個實心的球,則該球的表面積為            

試題詳情

  (14)如圖,從圓O外一點A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已知,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已知的距離為

          

試題詳情

(15)函數(shù)在區(qū)間上是減函數(shù),則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是    

(16)將6名學生分配到3個社區(q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每個社區(qū)至少分配1名學生的不同分配方案共有            種(用數(shù)字做答)

(17)(本小題滿分12分)

試題詳情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76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

已知

試題詳情

(I)                    求的值

試題詳情

(II)                 求的值

 

 

 

 

 

 

(18)(本小題滿分12分)

試題詳情

      一個口袋中裝有編號分別為1,2,3,4,5,6的6個球,從中任取3個,用表示取出的3個球中的大編號。

試題詳情

(I)                    用的分布列

試題詳情

(II)                 求的數(shù)學期望和方差

 

 

 

 

 

 

(19)(本小題滿分12分)

試題詳情

如圖:已知長方體的底面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高的中點

試題詳情

(I)                    求證:

試題詳情

(II)                 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20)(本小題滿分12分)

試題詳情

      已知橢圓的離心率為,橢圓的中心關于直線的對稱點落在直線

(I)                    求橢圓C的方程;

試題詳情

(II)                 設是橢圓上關于軸對稱的任意兩點,連接交橢圓于另一點,求直線的斜率范圍并證明直線軸相交頂點。

 

 

 

 

 

 

(21)(本小題滿分14分)

試題詳情

已知函數(shù),其中實數(shù)

試題詳情

(I)                    求函數(shù)的單調(diào)區(qū)間;

試題詳情

(II)                 當函數(shù)的圖象只有一個公共點且存最在小值時,記的最小值為,求的值域

試題詳情

(III)               若在區(qū)間內(nèi)均為增函數(shù),求的取值范圍。

 

 

 

 

 

 

(22) (本小題滿分14分)

試題詳情

        若有窮數(shù)列是正整數(shù)),滿足是正整數(shù),且)就稱該數(shù)列為“對稱數(shù)列”

試題詳情

(I)                    已知數(shù)列是項數(shù)為7的對稱數(shù)列,且成等差數(shù)列,試寫出的每一項;

試題詳情

(II)                 已知是項數(shù)的對稱數(shù)列,且構成首項為70,公差為-4的等差數(shù)列,數(shù)列的前項和為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最大值;

試題詳情

(III)               對于給定的正整數(shù),試寫出所有項數(shù)不超過的對稱數(shù)列,使得1,2,22,……2m-1稱謂數(shù)列中的連續(xù)項;當,試求其中該數(shù)列的前2009項的和

 

 

 

 

 

試題詳情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5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D

C

D

B

C

A

二、填空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11   12  10    13 144    14      15

16  540

三、 解答題(共76分,以下各題文累積得分,其他解法請相應給分)

17解:(I)由題意得,即,,……3分

       又,,……4分

       ……6分

      (II),

           于是

           又……8分

……10分

……12分

18 解:(I) 最大編號分別為3,4,5,6。,……2分

    ……4分

  ,……6分 ……8分,即分布列為

3

4

5

6

 

 (II)的數(shù)字期望……10分

       的方差

 

 

……12分

19 解:(I)證明:連結(jié)是長方體,

       

         又,,又是正方形,

       

        ,即……3分

        又,……6分

(II)如圖,以為原點建系,由題意的

         ……6分

        于是

        ,設

     不妨設

     ……8分

     設,不妨設

     ……9分

的夾角,則……11分

據(jù)分析二面角是銳角,二面角的余弦值是……12分

 

20 解:(I)由題意知……1分

   又設橢圓中心關于直線的對稱點為

 于是方程為……2分

得線段的中點為(2,-1),從而的橫坐標為4

橢圓的方程為=1……4分

(II)由題意知直線存在斜率,設直線的方程為并整理得   ①……6分

,得不合題意

……8分

設點,則

由①知……9分

直線方程為……10分

,將代入

整理得 ,再將,代入計算得

直線 軸相交于頂點(1,0),……12分

21解:(I) ……2分

  

①     ,則當時,

 

 

                      

        

內(nèi)是增函數(shù),在 內(nèi)是減函數(shù) ,……4分

②     若

內(nèi)是增函數(shù),在內(nèi)是減函數(shù)……6分

(II)由題意知……7分

恰有一根(含重根 )

……8分

的值域為內(nèi)是增函數(shù),內(nèi)是增函數(shù),

由題意的解得……12分

內(nèi)是增函數(shù),內(nèi)是增函數(shù)

由題意得解得

綜上知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14分

22 解(I)設公差為,由……1分

數(shù)列為3,5,7,9,7,5,3,……2分

(II)……3分

=……4分

(III)所有可能的“對稱數(shù)列”是①1,2,22

       ②

       ③

       ④……9分

       對于②當

對于③當時,

對于④當時,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