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某溶液中可能存在Br-、CO32-、SO32-、Al3+、I-、Mg2+、Na+等7種離子中的幾種,F(xiàn)取該溶液進行實驗,得到如下現(xiàn)象:
①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變橙色,且有無色氣泡冒出;
②向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無沉淀生成;
③向所得溶液中繼續(xù)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變藍色。
據(jù)此可以推斷:該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離子是
A.Al3+、Mg2+、I-、SO32- B.Mg2+、Na+、CO32-、I-
C.Al3+、Na+、SO32-、I- D.Al3+、CO32-、Br-、SO32-
7.用惰性電極電解一段時間后(溶質(zhì)都有剩余),甲、乙兩池串聯(lián)且甲乙兩池中溶液的pH變化趨勢相同,且兩陽極、兩陰極的反應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相等的是
A
B
C
D
甲 池
HCl(aq)
CuCl2(aq)
NaOH(aq)
H2SO4(aq)
乙 池
NaCl(aq)
K2SO4(aq)
CuSO4(aq)
AgNO3(aq)
6.金屬鎳有廣泛的用途。粗鎳中含有少量Fe、Zn、Cu、Pt等雜質(zhì),可用電解法制備高純度的鎳(已知:氧化性Fe2+<Ni2+<Cu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陽極發(fā)生還原反應,其電極反應式:Ni2+ + 2e-== Ni
B.電解過程中,陽極質(zhì)量的減少與陰極質(zhì)量的增加相等
C.電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屬陽離子只有Fe2+ 和Zn2+
D.電解后,電解槽底部的陽極泥中只有Cu和Pt
5.在盛有飽和Na2CO3溶液的燒杯中,插入惰性電極,保持溫度不變,通電一定的時間后,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溶液的pH將增大
B.Na+數(shù)和CO32-數(shù)的比值將變小
C.溶液濃度不變,有晶體析出 D.溶液濃度逐漸增大并有晶體析出
4.常溫下,下列各組物質(zhì)不能用一種試劑通過化學反應區(qū)別的是
A.MnO2 CuO FeO B.Na2CO3 NaHCO3 K2CO3
C.AgNO3 KNO3 Na2CO3 D.(NH4)2SO4 K2SO4 NH4Cl
2.接觸法生產(chǎn)H2SO4過程,對廢氣、廢水、廢渣、“廢熱”的處理正確的是
①尾氣用氨水處理;
②污水用石灰乳處理;
③廢渣用來造水泥,煉鐵;
④設置“廢熱”鍋爐產(chǎn)生蒸氣,供熱或發(fā)電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3. 用惰性材料作電極,分別電解下列物質(zhì),當通過相同電量時,下列指定的電極上析出氣體質(zhì)量最大的是
A.NaOH溶液(陰極) B.NaCl溶液(陰極)
C.熔融的NaCl(陽極) D.Na2SO4溶液(陽極)
C.在醫(yī)院中為酸中毒病人輸液不應采用0.9%氯化銨溶液
D.汽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氮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是汽油燃燒不充分引起的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NaCl溶液、MgCl2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可以用一種試劑加以區(qū)別
B.合成氨工業(yè)與接觸法制硫酸中SO2催化氧化的過程中都采用了高壓的生產(chǎn)條件
某課程考核分理論與實驗兩部分進行,每部分考核成績只記“合格”與“不合格”,兩部分考核都“合格”則該課程考核“合格”。甲、乙、丙三人在理論考核中合格的概率分別為0.9、0.8、0.7;在實驗考核中合格的概率分別為0.8、0.7、0.9。所有考核是否合格相互之間沒有影響。
(Ⅰ)求甲、乙、丙三人在理論考核中至少有兩人合格的概率;
(Ⅱ)求這三人該課程考核都合格的概率(結(jié)果保留三位小數(shù))。
得分
評卷人
20.(本小題滿分12分)
如圖,長方體ABCD-中,E、P分別是BC、的中點,
M、N分別是AE、的中點,
(Ⅰ)求證:;
(Ⅱ)求二面角的大。
得分
評卷人
21.(本小題滿分14分)
已知函數(shù)其中是的f(x)的導函數(shù)。
(Ⅰ)對滿足的一切的值, 都有求實數(shù)x的取值范圍;
(Ⅱ)設,當實數(shù)m在什么范圍內(nèi)變化時,函數(shù)y=f(x)的圖像與直線y=3只有一個公共點。
得分
評卷人
22.(本小題滿分12分)
已知兩定點滿足條件的點P的軌跡是曲線E,直線y=kx-1與曲線E交于A、B兩點。
(Ⅰ)求k的取值范圍;
(Ⅱ)如果且曲線E上存在點C,使求。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