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8.善于把握關鍵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在燃燒和滅火內容的學習中,“可燃物、氧氣、著火點”是三個重要的關鍵詞.一般來說,滅火原理有三種,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請回答另外兩種滅火的原理.
滅火原理之二:隔絕氧氣或空氣;
滅火原理之三: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

分析 根據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物質具有可燃性、與氧氣接觸、達到著火點.我們只有使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就可達到滅火的目的.

解答 解:根據燃燒被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可知滅火的原理是: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故填:隔絕氧氣或空氣;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

點評 本題考查了根據滅火原理的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在解此類題時,需要注意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溫度,而不是降低著火點,這點是一個經常錯的地方.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實驗室使用藥品如果沒有說明用量應取最少量,液體取1~2,固體只需蓋滿容器底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用你學過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純水,凈水時需加入明礬的目的是吸附沉降.
(2)欲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需進行過濾操作,該操作過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引流.
(3)生活中為降低水的硬度并殺滅水中病原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煮沸.
(4)實驗室用蒸餾 的方法將自來水凈化成純度較高而蒸餾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原子一定不相同
B..含有多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混合物.
C..某物質中只含有一種元素,該物質一定是一種單質
D.凡含有氧元素的物質就是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是實驗的靈魂”.某探究小組發(fā)現若反應過快,產生的氣體不易及時收集,為探究影響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快慢的因素,于是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可能與過氧化氫的質量分數有關;
猜想二:可能與溫度有關;
猜想三:可能與是否用催化劑有關.
【設計并實驗】該探究小組用不同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在不同溫度時進行四次實驗.記錄所生成的氧氣體積和反應所需時間,記錄數據如下表.
實驗
序號
過氧化氫的
質量分數
過氧化氫溶液
體積(mL)
溫度二氧化錳
的用量/g
收集氧氣
的體積/mL
反應所需
的時間/s
5%1200.1416.75
15%1200.146.04
30%535249.21
30%555210.76
【收集證據】要比較不同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反應快慢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編號組合是①②(選填“實驗序號”).由實驗③和④對比可知,化學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系是:溫度越高,則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解釋與結論】
(1)通過探究,了解控制過氧化氫分解快慢的方法.請寫出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氣的化學表達式為: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
(2)用一定量15%的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為了減緩反應速率,可加適量的水稀釋,所產生氧氣的總質量不變.(填“減小”、“增大”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用水行為中符合“愛護環(huán)境、保護水資源”這一主題的是( 。
①將工業(yè)冷卻水進行循環(huán)利用       
②用未經處理的工業(yè)污水灌溉農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澆花、沖廁所
④用噴淋節(jié)水龍頭代替用水較多的舊式龍頭 
⑤用大量的水沖洗汽車代替人工擦洗.
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在3CO+Fe2O3=2Fe+CO2的反應中,一氧化碳是( 。
A.被氧化,是氧化劑B.被還原,是氧化劑C.被氧化,是還原劑D.被還原,是還原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對于化學反應A+B═C+D,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B為化合物,該反應不一定是復分解反應
B.若A、C為單質,B、D為化合物,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C.若A為可溶性堿,B為可溶性鹽,則C和D可能是兩種沉淀物
D.若C、D為鹽和水,該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如圖所示,是某同學用酚酞溶液和濃氨水做“氨分子的擴散”實驗,將滴有酚酞試液的濾紙條放在試管里,用膠頭滴管吸取濃氨水滴在試管口的棉花上,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由此現象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