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某實驗小組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質(zhì)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用鐵架臺將兩塊固定有定滑輪的木板架起,木板的右端固定了兩個打點計時器,將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小車A、B放置在木板右端,用細線繞過滑輪組后與兩小車相連.兩條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后分別與小車連接在一起.將兩個打點計時器接在同一個電源上,確?蓪⑺鼈兺瑫r打開或關閉.實驗時,甲同學將兩小車按住,乙同學先在動滑輪下方掛上一個鉤碼,再接通電源使打點計時器開始工作.打點穩(wěn)定后,甲將兩輛小車同時釋放.在小車撞到定滑輪前,乙斷開電源,兩打點計時器同時停止工作.取下兩條紙帶,通過分析處理紙帶記錄的信息,可以求出兩小車的加速度,進而完成實驗.

請回答以下問題:
(1)圖2為小車A后面的紙帶,紙帶上的0、1、2、3、4、5、6為每隔4個打印點選取的計數(shù)點,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如圖中標注,單位為cm.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則小車A的加速度a1=0.48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同樣測出車B的加速度a2,若a1:a2近似等于1:2,就可說明質(zhì)量一定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zhì)量成正比.
(2)丙同學提出,不需測出兩小車加速度的數(shù)值,只量出兩條紙帶上從第一個打印點到最后一個打印點間的距離x1、x2,也能完成實驗探究.他的驗證方法是比較x1:x2是否近似等于1:2,理由是小車從靜止開始運動,紙帶上最初和最末兩個打印點對應小車的運動時間相等,由x=$\frac{1}{2}$at2可知,x與a成正比,即距離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3)下列操作中,對減少實驗誤差有益的是AC
A.換用質(zhì)量大一些的鉤碼
B.換用質(zhì)量大一些的小車
C.調(diào)整定滑輪的高度,使牽引小車的細線與木板平行
D.平衡小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時,將細線與小車連接起來.

分析 (1)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兩車質(zhì)量相等,根據(jù)圖1所示實驗裝置判斷兩車所示合力的大小關系,然后求出兩車的加速度大小之比.
(2)兩車的運動時間相等,求出兩車的位移,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可以求出其位移之比,然后分析答題.
(3)實驗前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時不應掛鉤碼,要調(diào)節(jié)滑輪高度,使細線與木板平行;增大鉤碼的質(zhì)量可以使小車受到的拉力增大,加速度增大,紙帶上打出點的間隔增大,可以減小測量計數(shù)點間距離的誤差從而提高實驗精度.

解答 解:(1)每隔4個打印點選取一個計數(shù)點,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02×5=0.1s,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x=at2可知,
加速度為::a=$\frac{{x}_{4}-{x}_{1}+{x}_{5}-{x}_{2}+{x}_{6}-{x}_{3}}{9{t}^{2}}$=$\frac{0.0279-0.0140+0.0332-0.0191+0.0381-0.0232}{9×0.{1}^{2}}$≈0.48m/s2;
由圖1所示實驗裝置可知,小車A受到的拉力為小車B受到拉力的$\frac{1}{2}$,兩車的質(zhì)量m相等,兩車的加速度之比:$\frac{{a}_{1}}{{a}_{2}}$=$\frac{\frac{{F}_{A}}{m}}{\frac{{F}_{B}}{m}}$=$\frac{{F}_{A}}{{F}_{B}}$=$\frac{\frac{1}{2}{F}_{B}}{{F}_{B}}$=$\frac{1}{2}$;
(2)兩小車都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時間t相等,它們的位移之比:$\frac{{x}_{1}}{{x}_{2}}$=$\frac{\frac{1}{2}{a}_{1}{t}^{2}}{\frac{1}{2}{a}_{2}{t}^{2}}$=$\frac{{a}_{1}}{{a}_{2}}$=$\frac{1}{2}$,
如果$\frac{{x}_{1}}{{x}_{2}}$=$\frac{1}{2}$也可以可說明質(zhì)量一定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zhì)量成正比.
(3)A、換用質(zhì)量大一些的鉤碼可以使小車的加速度增大,使紙帶上打出的點間隔增大,減小測量誤差,從而減小實驗誤差,故A正確;
B、換用質(zhì)量大一些的小車使小車加速度減小,紙帶上打出的點的間隔減小,增大了測量誤差,從而使實驗誤差增大,故B錯誤;
C、調(diào)整定滑輪的高度,使牽引小車的細線與木板平行可以使小車受到的合力等于繩子的拉力,可以減小實驗誤差,故C正確;
D、平衡小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時,不應將細線與小車連接起來,故D錯誤;故選AC;
故答案為:(1)0.48;1:2;(2)比較x1:x2 是否近似等于1:2;小車從靜止開始運動,紙帶上最初和最末兩個打印點對應小車的運動時間相等,由x=$\frac{1}{2}$at2可知,x與a成正比,即距離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3)AC.

點評 本題考查了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考查了實驗誤差分析,分析清楚題意與圖示實驗,理解實驗原理是解題的前提與關鍵;對于實驗題要明確實驗原理,這是解題的前提與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盧瑟福通過原子核的人工轉(zhuǎn)變發(fā)現(xiàn)了質(zhì)子
B.比結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穩(wěn)定
C.宏觀物體的物質(zhì)波波長非常小,極易觀察到它的波動性
D.用質(zhì)子流工作的顯微鏡比用相同速度的電子流工作的顯微鏡分辨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3.物體以10m/s的初速度在地面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前進20m停下來,此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一輕質(zhì)彈一端系在墻上的O點,另一端連接小物體,彈簧自由伸長到B點,讓小物體m連在彈簧上,并把彈簧壓縮到A點,然后釋放,小物體能運動到C點靜止,物體與水平地面間的摩擦力恒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從A到B速度越來越大,從B到C速度越來越小
B.物體從A到B速度越來越小,從B到C速度越來越大
C.物體從A到B速度先增大后減小,從B到C速度一直減小
D.物體在B點受到的合外力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所示,A、B是一對平行的金屬板,在兩板間加上一周期為T的交變電壓.B板的電勢φB=0,A板的電勢φA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為:在0~$\frac{T}{2}$時間內(nèi)φA=U(正的常量);在$\frac{T}{2}$~T時間內(nèi)φA=-U.現(xiàn)有一電荷量為q、質(zhì)量為m的帶負電粒子從B板上的小孔S處進入兩板間的電場區(qū)內(nèi),設粒子的初速度和重力均可忽略.
(1)若粒子是在t=0時刻進入的,且經(jīng)過2T時間恰好到達A板,則A、B兩板間距d1為多大?
(2)若粒子是在t=$\frac{T}{8}$時刻進入的,且經(jīng)過$\frac{11T}{8}$時間恰好到達A板,則A、B兩板間距d2為多大?
(3)若粒子是在t=$\frac{3T}{8}$時刻進入的,且A、B兩板間距足夠大,則粒子經(jīng)過多長時間離開電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1.(1)為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形變在彈性限度之內(nèi)),甲同學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圖如1:

第一步,調(diào)節(jié)彈簧與力傳感器和滑塊連接點位置,使彈簧與氣墊導軌平行.
第二步,調(diào)節(jié)氣墊導軌處于水平.調(diào)節(jié)氣墊導軌的螺釘,若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為零,則表示氣墊導軌已經(jīng)調(diào)整水平.并記錄此時滑塊的位置X1
第三步,把沙桶和滑塊通過快過定滑輪的細線鏈接起來,調(diào)節(jié)滑輪高低使得細線與導軌平行.
第四步,往沙桶里加入適量的細沙,記錄滑塊靜止時的位置X1及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F1
第五步,重復第四步實驗多次,依次記錄滑塊的位置X2.X3…Xn…及相應的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F2、F3…Fn….
第六步,在坐標紙上作出F與(Xn-X0)圖象,如圖2,則可得結論:彈簧彈力與形變量成線性關系.
圖象不過原點的可能原因是:彈簧應處于壓縮狀態(tài);若縱截距值很小可忽略,則有圖象知滑塊從Xn位置運動到Xn位置過程中滑塊對彈簧做的功:W=$\frac{1}{2}$Fn(xn-x0)(用Fn、X0、Xn表示).
(2)在上述基礎之上,乙同學也想用上述裝置研究彈簧.滑塊.沙桶和沙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是否守恒,他進行了如下操作.在沙桶中加入適量的沙子,使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然后用手托住沙桶沿豎直方向運動,使滑塊恰好回XnXn已知)位置,放手后,沙桶下落.該同學為了完成本實驗,下列必需的操作是:CD.
A.測量滑塊的質(zhì)量M
B.測量沙和沙桶的總質(zhì)量m
C.記錄系統(tǒng)靜止時滑塊的位Xn
D.記錄滑塊向右運動的最大位置記X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8.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手機電池的質(zhì)量,為使滑塊平穩(wěn)運動,小明把兩塊質(zhì)量相等的手機電池用輕細棉線固定在滑塊的兩側(cè).接通氣源,調(diào)節(jié)導軌水平,把細線的一端連接在滑塊上,另一端固定在鉤碼上.
(1)如圖乙,小明用螺旋測微器測得遮光條的寬度L=6.000mm.
(2)將固定好手機電池的滑塊從圖甲所示的位置由靜止釋放,在鉤碼的牽引下先后通過兩個光電門,數(shù)字計時器記錄遮光條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1=6.00×10-3 s,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2=2.00×10-3 s,遮光條從開始遮住第一個光電門到開始遮住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0.80 s,則手機電池的加速度a=2.5m/s2
(3)已知鉤碼的質(zhì)量m1=250g,滑塊與遮光條的總質(zhì)量為m2 =600g,則一塊手機電池的質(zhì)量為m=75g.(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5.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a與合力F、質(zhì)量m之間的關系”的實驗.
①關于打點計時器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確的是B
(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人空格中).
A.先釋放小車再啟動打點計時器
B.先啟動打點計時器再釋放小車
②平衡摩擦力后,首先探究小車的加速度與它所受的力的關系:掛上沙桶,在桶中加入適量的沙子,使小車在拉力的作用下運動,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操作,打出的紙帶應是圖2中的A (選填“A”或“B”)紙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6.國標(GB/T)規(guī)定自來水在15℃時電阻率應大于25Ω•m,某同學利用圖甲電路測量15℃時自來水的電阻率,其中內(nèi)徑均勻的圓柱形玻璃管側(cè)壁連接一細管(細管容積忽略不計),細管上加有閥門K以控制管內(nèi)自來水的水量,玻璃管兩端接有導電活塞(活塞電阻可忽略),右活塞固定,左活塞可自由移動.實驗器材還有:電源(電動勢約為3V,內(nèi)阻可忽略),電壓表V1(量程為3V,內(nèi)阻很大),電壓表V2(量程為3V,內(nèi)阻很大),定值電阻R1(阻值4kΩ),定值電阻R2(阻值2kΩ),電阻箱R(最大阻值9 999Ω),單刀雙擲開關S,導線若干,游標卡尺,刻度尺.

實驗步驟如下:
A.用游標卡尺測量玻璃管的內(nèi)徑d;
B.向玻璃管內(nèi)注滿自來水,并用刻度尺測量水柱長度L;
C.把S撥到1位置,記錄電壓表V1示數(shù);
D.把S撥到2位置,調(diào)整電阻箱阻值,使電壓表V2示數(shù)與電壓表V1示數(shù)相同,記錄電阻箱的阻值R;
E.改變玻璃管內(nèi)水柱長度,重復實驗步驟C、D,記錄每一次水柱長度L和電阻箱阻值R;
F.斷開S,整理好器材.
(1)測玻璃管內(nèi)徑d時游標卡尺示數(shù)如圖乙,則d=20.0mm.
(2)玻璃管內(nèi)水柱的電阻Rx的表達式為:Rx=$\frac{{R}_{1}{R}_{2}}{R}$(用R1、R2、R表示).
(3)利用記錄的多組水柱長度L和對應的電阻箱阻值R的數(shù)據(jù),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要想得到到一條直線應以R為縱軸,以水柱長度L的倒數(shù)為橫軸.
(4)本實驗中若電壓表V1內(nèi)阻不是很大,則自來水電阻率測量結果將偏大(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