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斜面體的質(zhì)量為M,滑塊的質(zhì)量為m,甲中滑塊勻速下滑;乙中滑塊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丙中滑塊以加速度b減速下滑.在m下滑過程中,M保持靜止.則在哪種情況中地面對M的支持力最大?

分析 甲中,m勻速下滑,整體加速度為零,地面對M的支持力等于兩個物體重力之和,乙、丙中,把加速度a進行分解,再對整體判斷地面對M的支持力大小即可.

解答 解:甲中,m勻速下滑,整體加速度為零,根據(jù)平衡條件可知,地面對M的支持力F1=(M+m)g,
乙中,m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把加速度a進行分解,則有豎直向下的分量,則地面對M的支持力F2<(M+m)g,
丙中,m以加速度b減速下滑,把加速度a進行分解,則有豎直向上的分量,則地面對M的支持力F3>(M+m)g,
所以丙中地面對M的支持力最大.
答:丙中地面對M的支持力最大.

點評 利用系統(tǒng)牛頓第二定律的優(yōu)點是不再考慮系統(tǒng)內(nèi)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將會給運算帶來方便,也可以使用隔離法求解.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所示是用電壓表V和電流表A測電阻的一種方法,Rx為待測電阻,如果考慮到儀表本身電阻對測量結(jié)果的影響,則( 。
A.電流表采用了外接法
B.電流表采用了內(nèi)接法
C.Rx為大阻值電阻時應(yīng)采用這種接法
D.這種接法的測量結(jié)果比真實結(jié)果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所示,A、B兩物體均處于靜止?fàn)顟B(tài),關(guān)于B物體受力情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B物體一定受到四個力
B.B物體可能不受地面的支持力作用
C.B物體可能不受地面的靜摩擦力作用
D.B物體可能受三個力,也可能受四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所示,傾角為α=45°的光滑固定斜面恰好在A點與左側(cè)另一光滑環(huán)形軌道相切,并且環(huán)形軌道在A點上方恰好開有一小口.已知環(huán)形軌道的半徑為R,O為圓心,整個裝置處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電場強度為E,現(xiàn)在有一個質(zhì)量為m的帶電小球,以某一速度v0沿斜面勻速下滑,然后從A點滑入光滑環(huán)形軌道,并且恰好能沿光滑環(huán)形軌道內(nèi)側(cè)做圓周運動,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帶何種電荷?電荷量q為多少?
(2)小球的速度v0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質(zhì)量為10千克的鉛球靜止放在傾角為30°的斜面與豎直擋板之間,求球?qū)π泵娴膲毫颓驅(qū)n板的壓力( 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在同一直線上,有一人以4m/s的速度向右做勻速運動,當(dāng)他與前面的車相距4.5m時,汽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并以8m/s的速度向右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大小為1m/s2,則人追上車B用的時間為( 。
A.8sB.9sC.9.125sD.9.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細(xì)圖所示,通電螺線管左端小磁針N極指向正確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額定功率為80kw的汽車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最大速率可達20m/s,汽車質(zhì)量為2t,如果汽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設(shè)運動過程中阻力不變,加速度大小為2m/s2,求:
(1)汽車受阻力多大?
(2)3s末汽車的即時功率多大?
(3)汽車做勻加速運動的過程可以維持多長時間?
(4)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過程中,汽車發(fā)動機做了多少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小球從高處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彈簧上(如圖甲),在剛接觸輕彈簧的瞬間(如圖乙),速度是5m/s,將彈簧壓縮到最短(如圖丙)的整個過程中,小球的速度v和彈簧縮短的長度△x之間的關(guān)系如圖丁所示,其中A為曲線的最高點.已知該小球重為2N,彈簧在受到撞擊至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始終發(fā)生彈性形變,彈簧的彈力大小與形變成正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從撞擊輕彈簧到它被壓縮至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重力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減小
B.從撞擊輕彈簧到它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先增大后減小
C.小球在速度最大時受到的彈力為2N
D.從撞擊輕彈簧到它被壓縮至最短的過程中,彈簧被壓縮時產(chǎn)生的最大彈力為6.1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