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9818  439826  439832  439836  439842  439844  439848  439854  439856  439862  439868  439872  439874  439878  439884  439886  439892  439896  439898  439902  439904  439908  439910  439912  439913  439914  439916  439917  439918  439920  439922  439926  439928  439932  439934  439938  439944  439946  439952  439956  439958  439962  439968  439974  439976  439982  439986  439988  439994  439998  440004  440012  447090 

10、章太炎說“長素(康有為)以為‘革命之慘,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粍t立憲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奧、德、意諸國,數(shù)經(jīng)民變,始得自由議政之權(quán)!砦疵,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辈牧险f明(   )   

①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   ②康有為認為立憲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張革命  ④ 章太炎認為立憲也須流血斗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試題詳情

9、1919年6月20日,來中國訪問的杜威在寫給他女兒的信中說:“要使我們國家14歲多的孩子領(lǐng)導人們展開一場大清掃的政治改革運動,并使商人和各行各業(yè)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們的隊伍,那是難以想像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在當時的中國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變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B.新文化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D.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試題詳情

8、《東方雜志》某年2月發(fā)表文章說:“一年以來,社會主義的思潮在中國可以算得起風起云涌了。報章雜志的上面,東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西也是討論布爾什維克主義!痹诋敃r,能夠佐證這種說法的是( )

A.《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專號》   B.《共產(chǎn)黨宣言》誕生

C.《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      D.《變法通議》被廣泛傳閱

試題詳情

7、 “當凡爾賽的調(diào)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歸還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與知識分子中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聦嵶C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边@場運動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強烈的深層次原因是(   )

A.學生和知識分子接受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

B.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參與和推動

C.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quán)轉(zhuǎn)交給日本

D.十月革命對民族解放運動的鼓舞

試題詳情

6、下列關(guān)于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軌跡,正確的是(   )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文化--制度

C.器物--思想--制度        D.文化--器物--制度

試題詳情

5、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指出,“中國人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迸c材料所說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有( )

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鴻章  、軐O中山   ⑤陳獨秀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試題詳情

4、中國近代思想主要經(jīng)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及“馬克思主義”的演進過程。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發(fā)展資本主義   B.救亡圖存   C.反抗外來侵略  D.反對專制統(tǒng)治

試題詳情

3、假如你是一名熱心名勝古跡的導游,

在向游客對右圖建筑進行介紹時,下列哪些內(nèi)容

不可能出現(xiàn)在你的講解中 

A.這是洋務(wù)運動初期的成果           

B.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其靈魂      

D.蔡元培曾任校長,推動北大發(fā)展

試題詳情

2、下列兩組漫畫反映了我國近代史上一場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運動。下列哪一人物與這一運動沒有關(guān)系?

A.陳獨秀               B.孫中山

C.魯迅               D.李大釗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