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67  2375  2381  2385  2391  2393  2397  2403  2405  2411  2417  2421  2423  2427  2433  2435  2441  2445  2447  2451  2453  2457  2459  2461  2462  2463  2465  2466  2467  2469  2471  2475  2477  2481  2483  2487  2493  2495  2501  2505  2507  2511  2517  2523  2525  2531  2535  2537  2543  2547  2553  2561  447348 

15.實驗小組用下圖的裝置進(jìn)行實驗。

第15題圖                    第16題圖

實驗步驟
簡答
第一步:稱取3g氯酸鉀與少量二氧化錳混合后放入裝置①的試管中,點燃酒精燈。
裝置①的試管中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加熱試管一段時間后,用橡皮管連接a、b。
剛開始加熱時,排出的氣體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當(dāng)裝置②中水面不再下降,斷開a、b,移去酒精燈,將裝置②中的集氣瓶密封,并貼上標(biāo)簽備用。

第四步:讀取量筒里水的體積數(shù)并記錄。
讀數(shù)時,視線必須與液體凹液面的_________保持水平。

在理解上述實驗的基礎(chǔ)上,請你歸納本實驗的目的:(不超過20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詳情

14.請按右圖給出的條件進(jìn)行實驗,你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至少答5點),為什么?

  (提示:某些非金屬氧化物能和水反應(yīng)生成酸,如:CO2 + H2O == H2CO3)

試題詳情

13.科學(xué)探究是奇妙的過程,請你一起參與實驗探究,并填寫下列空白。

   (1)提出問題:小松同學(xué)用“雙氧水”(過氧化氫)清洗傷口時,不小心將過氧化氫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氣泡產(chǎn)生。小松聯(lián)想到自己曾經(jīng)用二氧化錳做過氧化氫的催化劑。他想,水泥塊能否也可以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塊,并用蒸餾水浸泡、沖洗、干燥,并進(jìn)行以下探究。

   (2)猜想:水泥塊能做過氧化氫的催化劑。

   (3)實驗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實驗一
 
 
木條不復(fù)燃
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不分解
實驗二
在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水泥塊,然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
木條復(f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jié)論:水泥塊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故水泥塊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5)討論與反思:小芳認(rèn)為:僅憑上述兩個實驗還不能證明水泥塊為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她覺得需要增加一個探究實驗,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①準(zhǔn)確稱量水泥塊的質(zhì)量;②完成實驗二;③待反應(yīng)結(jié)束,將實驗二試管里的物質(zhì)進(jìn)行過濾、洗滌、_________、_________;④對比反應(yīng)前后水泥塊質(zhì)量。

分析:如果水泥塊反應(yīng)前后質(zhì)量不變,則說明水泥塊可以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6)但小華認(rèn)為,要證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補充實驗還不夠,還需要再補充一個探究實驗,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詳情

12.在實驗室里,常用分解過氧化氫(H2O2)的方法制取氧氣。

MnO2
 
 
反應(yīng)的方程式為:2H2O2==== 2H2O+O2↑,請通過計算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里現(xiàn)有20%的H2O2溶液34g,欲將其稀釋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若用上述溶液來制取O2,理論上能制得氧氣多少克?

試題詳情

10.請你用化學(xué)方法設(shè)計一組對比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

實驗?zāi)康模豪醚鯕獾男再|(zhì),通過對比實驗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

實驗器材:①已集滿氧氣蓋上玻璃片的集氣瓶2個 ②木條1根 ③火柴  ④酒精燈

實驗報告:

實驗過程
實驗現(xiàn)象
解釋
 
 
 
 
 
 
結(jié)論
經(jīng)上述對比實驗得出:相同條件下,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11.過氧化氫(H2O2)溶液在MnO2做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O2和H2O。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現(xiàn)欲制取干燥而純凈的氧氣,可采用右圖裝置;卮鹣铝袉栴}:

(1)分液漏斗中盛放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_;

(2)裝置B中的藥品是_____________;

(3)A中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該實驗代替加熱KMnO4制取O2,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生成物只有氧氣   ②不需加熱    ③生成氧氣多

(5)如果要確認(rèn)C中氣體已經(jīng)干燥,則需在B和C之間連接一個U形管,U形管中應(yīng)放的物質(zhì)為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改變裝置A中的藥品,此套裝置還可以用來制取_____________氣體。

試題詳情

9.空氣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在通常狀況下,它們不發(fā)生反應(yīng)。但是,在放電條件下,N2和O2卻可以直接化合,生成無色、不溶于水的NO氣體。NO在常溫下很容易跟空氣中的O2化合,生成紅棕色的NO2氣體。NO2是一種有毒氣體,易溶于水,它與水反應(yīng)生成HNO3和NO。請按要求填寫下列空白:

(1)在實驗室收集一瓶NO氣體,應(yīng)采用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和NO是不同的物質(zhì),但它們在性質(zhì)上有相似之處,請寫出一條相似的化學(xué)性質(zh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O2和NO都屬于__________________。(填“酸”、“堿”、“鹽”或“氧化物”)

(4)在N2→NO→NO2→HNO3的變化中氮元素的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是________________。

試題詳情

8.利用右邊的裝置也可以粗略地測定空氣的組成。如右圖所示,玻璃管中有一可左右移動的活塞,活塞左端密封有空氣,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與大氣相通。燒杯中加入了適量的生石灰,再向燒杯中加入水(生石灰可與水發(fā)生反應(yīng),并放出大量的熱,使注射器中的白磷自發(fā)地燃燒)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回答下列問題:

   (1)注射器內(nèi)的白磷與紅磷組成相同,所以白磷燃燒產(chǎn)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xiàn)象,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時活塞會向______移動,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jié)束后,恢復(fù)到原來溫度,活塞應(yīng)停留在約____________cm處,通過實驗可得出的正確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鎂+氧氣氧化鎂(固體),鎂+氮氣氮化鎂(固體)。想一想,能否用鎂代替磷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什么?

試題詳情

7.亞硝酸鈉(NaNO2)的外觀與食鹽很相似,有咸味,誤食易中毒。區(qū)別它們一種方法是:將兩者分別加熱到320℃,不分解的是食鹽,能分解并放出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的亞硝酸鈉。該氣體可能是                             (  )

A.NH3        B.SO2      C.NO2      D.N2

試題詳情

6.下表是某城市空氣質(zhì)量日報的部分內(nèi)容:

項   目
空氣污染指數(shù)
空氣質(zhì)量級別
空氣質(zhì)量描述
總懸浮顆粒物
52


二氧化硫
7
二氧化氮
24

   下列情況對表中三個空氣質(zhì)量指標(biāo)影響最小的是                (  )

A.用燃?xì)夤竟⿷?yīng)的天然氣作燃料      B.焚燒生活垃圾

C.汽車尾氣的排放                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試題詳情

5.我們知道食物較長時間露置在空氣中就會變質(zhì),主要是由于空氣中含有       (  )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