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將15.6g Na2O2和5.4g Al同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應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該溶液中緩慢通入HCl氣體6.72L(S.T.P),忽略反應過程中溶液得體積變化,則
A.反應過程中得到6.72L(S.T.P)的氣體 B.最終得到7.8g的沉淀
C.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NaCl)=1.5mo/L D.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15.在有乙離子存在的情況下,欲用試劑甲來檢驗溶液中是否含有乙離子,下表所加試劑甲能夠?qū)σ译x子進行檢驗的是:
選項 |
試劑甲 |
乙離子 |
丙離子 |
A |
HCl、BaCl2 |
SO42- |
SO32- |
B |
AgNO3 |
Cl― |
I- |
C |
KSCN |
Fe2+ |
Fe3+ |
D |
NH3·H2O |
Al3+ |
Ag+ |
14.下列各組物質(zhì)中,不是按(“→”表示一步完成)關系相互轉(zhuǎn)化的是
選項 |
A |
B |
C |
D |
A |
Na2S2O3 |
CH2=CH2 |
Al(OH)3 |
HNO3 |
B |
SO2 |
CH3CH2OH |
NaAlO2 |
NO |
C |
Na2SO4 |
CH3CH2Br |
Al2O3 |
NO2 |
13.11.9g金屬錫跟100mL12mol·L-1HNO3共熱一段時間。完全反應后測定溶液中c(H+)為8mol·L-1,溶液體積仍為100mL。放出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約為8.96L。由此推斷氧化產(chǎn)物可能是
A.SnO2·4H2O B.Sn(NO3)4 C.Sn(NO3)2 D.Sn(NO3)2和Sn(NO3)4
12.A、B兩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的質(zhì)量分數(shù)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
現(xiàn)分別在50g A和80 g B中各加水150 g,加熱溶解后并都蒸發(fā)掉水
50 g ,冷卻到t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t1℃時溶液中A、B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
B.t1℃時溶液中A的濃度小于B的濃度
C.t1℃時析出固體B
D.t1℃時兩者均無固體析出
12.化合物A、B、C、D各由兩種元素組成,甲、乙、丙是三種單質(zhì)。這些常見的化合物與單質(zhì)之間存在如下關系(已知化合物C是一種有機物),
以下結論不正確的是
A.上圖所示的五個轉(zhuǎn)化關系中,有三個是化合反應
B.上述轉(zhuǎn)化關系所涉及的化合物中有一種是電解質(zhì)
C.甲、乙、丙三種單質(zhì)的晶體均是分子晶體
D.上圖所示的五個轉(zhuǎn)化關系中,均為放熱反應
11.干燥劑的干燥性能可用干燥效率(1m3空氣中實際余留水蒸氣的質(zhì)量)來衡量。某些干燥劑的干燥效率數(shù)據(jù)如下:
物質(zhì) |
干燥效率 |
物質(zhì) |
干燥效率 |
MgO |
0.008 |
ZnCl2 |
0.8 |
CaO |
0.2 |
ZnBr2 |
1.1 |
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MgO的干燥性能比CaO好 B.干燥效率可能與干燥劑的陰、陽離子的半徑大小有關
C.MgCl2可能是比CaCl2更好的干燥劑
D.上述干燥劑中陽離子對干燥性能的影響比陰離子小
10.在一定條件下利用電解的方法可以將含有少量的Fe、Zn、Cu、Pt等金屬雜質(zhì)的粗鎳提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已知氧化性:Fe2+<Ni2+<Cu2+)
A.純鎳作陰極
B.陽極發(fā)生還原反應
C.粗鎳連接電源的正極,其電極反應為:Ni2++2e-== Ni
D.電解后,電解槽底部有含有Cu和Pt等金屬雜質(zhì)的陽極泥
9. 將某些化學知識用數(shù)軸表示,可以收到直觀形象、簡明易記的效果。用數(shù)軸表示的下列化學知識中不正確的是
A.常溫條件下,酚酞的變色范圍: B.分散系的分類:
C.AlCl3和NaOH溶液反應后鋁元素的存在形式: D.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產(chǎn)物:
8.在某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g) + B(g) xC(g) 符合下列圖中所示關系。由此推斷對圖II的正確說法是
A.p3<p4,Y軸表示B的質(zhì)量分數(shù) B.p3>p4,Y軸表示A的轉(zhuǎn)化率
C.p3>p4,Y軸表示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 D.p3<p4,Y軸表示混合氣體的密度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