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47  438255  438261  438265  438271  438273  438277  438283  438285  438291  438297  438301  438303  438307  438313  438315  438321  438325  438327  438331  438333  438337  438339  438341  438342  438343  438345  438346  438347  438349  438351  438355  438357  438361  438363  438367  438373  438375  438381  438385  438387  438391  438397  438403  438405  438411  438415  438417  438423  438427  438433  438441  447348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xiàn)代漢語相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順過來。

例4: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jīng)]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這在“理解句子”中已經(jīng)說過,這里不再重復。

試題詳情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試題詳情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qū)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試題詳情

3.燭照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

有些文句,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跳出文句,綜觀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上下文。

例3:裴晉公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報恩獎引不暫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與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時,約他日顯達,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晉公聞之,笑曰:“實負初心!

這段文字中,“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異”是“異心”,還是“不同”之意?上文說,裴晉公在未做官時,曾與他人相約,一旦“顯重”就“彼此引重”,而現(xiàn)在裴已為相,卻不肯答應某人擔當輔弼之臣的請求。從這里可以看出,裴晉公的做法似與當初相約有所“不同”,而看不出“異心”--對國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晉公與當初不同,不肯答應讓我任輔弼之臣。(“相許”,許之,答應我)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文中”,強調(diào)的就是語境,不論是“理解”還是“翻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往往是要出錯的。

試題詳情

2.轉(zhuǎn)換角度,辨析句式特點

有些文句,在實詞,虛詞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但要真正說清其含意遇到麻煩,這時就得轉(zhuǎn)換視角,從句式方面作考慮,這樣也許會尋求到正確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讀cuàn)驢,取樵炊,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zhì)(胡威之父)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其經(jīng)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在這段文字中,“先其將歸,請假還家”一句,字詞上沒有一點疑難,但“先其將歸”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帶他回去”嗎?自然不是。原來這是一個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個介詞“于”,其,指代胡威。這樣看來,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請假回家。用這個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與下文意思一致,因為“陰資裝”等句意思是: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與他結(jié)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幫助他處理。從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濟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濟乎?”就是“憑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一句中,破,使動用法,降,也是使動用法,使……降。據(jù)此全句是說: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部投降。

試題詳情

正確理解句子是正確翻譯的前提,故先講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語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這里主要從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來說。

1.以易求難,推敲關(guān)鍵詞語

多年來的高考試題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度,都不會理解,而只有一兩個詞語有較高的難度。從這個意義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guān)鍵詞語的確切認知。一般說來,這關(guān)鍵詞語表現(xiàn)為多義實詞或詞的形態(tài)特點(單音詞、雙音詞)或用法特點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側(cè)庶,籍(戶口冊)注失實,年未及養(yǎng),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持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

在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祿”、“當”、“留”都是不難理解的,難的是“差”、“啟”、“相”這三個詞!安睢笔莻多音詞,這里該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祿”,有少許俸祿?梢姟安睢睉xchāi,為當差之意,即任職。“啟”有打開、陳述等意,因為要向上陳述某人之任職,所以應理解為“稟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該理解為:在州中任職有少許奉祿,將稟告上司挽留你。這樣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jù)已知求未知!扒蟆钡倪^程,就是對語句作分析的過程。

試題詳情

3.(1)C (讓,推讓)(2)C (以為,古今都是“認為”之意。任職,負起責任;其次兩個詞語古今意不同顯然)

    (3)D (A項兩個“而”都是轉(zhuǎn)折連詞;B項兩個“且”都是副詞,將;C項兩個“之”都是第三人稱代詞。D項前一“以”,介詞,因為;后一“以”,介詞,用)

    (4)A (句③說“有戰(zhàn)功”,句⑤說因功而升遷,句⑥敘被罷官的原因,都不屬“醇謹敦厚)

    (5)D (“濫殺無辜”錯,是因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負起責任)

    (6)①皇上派人去取之把劍,劍都還裝在劍鞘之中,不曾佩帶過。(盛,音chěng;服,佩帶)②后來衛(wèi)綰去世,他的兒子衛(wèi)信繼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過失去侯爵。(坐,犯……罪)

試題詳情

2.(1)D(句①③都是說周新因善決獄而聞名的情況,而不是“善決獄”的本身)

    (2)A (說“商人失金案”與“劾罷縣令”并非科學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實為證)

試題詳情

1.(1)D(句③“策馬”是為了與世充辭別,句④敘“賊”,都與秦瓊“英勇善戰(zhàn)”無關(guān),句①與“英勇善戰(zhàn)”有關(guān),但不在正確項中)

    (2)A(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瓊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門下)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