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6227  6235  6241  6245  6251  6253  6257  6263  6265  6271  6277  6281  6283  6287  6293  6295  6301  6305  6307  6311  6313  6317  6319  6321  6322  6323  6325  6326  6327  6329  6331  6335  6337  6341  6343  6347  6353  6355  6361  6365  6367  6371  6377  6383  6385  6391  6395  6397  6403  6407  6413  6421  447348 

4.Ba2+雖然有毒,但是在醫(yī)療診斷中,BaSO4卻被用于消化系統(tǒng)的X光透視中。為了加強安全性,透視前患者吃進的BaSO4是用一種溶液調(diào)制成的糊狀物,該溶液應當是

A.Na2SO4溶液          B.稀HCl              C.NaCl溶液      D.Na2CO3溶液

試題詳情

3.某一密閉絕熱容器中盛有飽和Ca(OH)2溶液,當加入少量CaO粉末,①有晶體析出②c[Ca(OH)2]增大③pH不變④ c(H+) c(OH-)的積不變⑤c(H+)一定增大;上述說法正確的是:

A.①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⑤

試題詳情

2.把Ca(OH)2放入蒸餾水中,一段時間后達到平衡:Ca(OH)2(s)Ca2+(aq)+2OH-(aq)。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加熱,溶液的pH升高                       B.恒溫下,加入CaO,溶液pH不變 

C.加入CaCl2晶體,Ca(OH)2 固體增多         D.加入Na2CO3晶體,固體質(zhì)量減少

試題詳情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一定溫度下AgCl水溶液中,Ag+和Cl-濃度的乘積是一個常數(shù)

B.AgCl的Ksp=1.8×10-10 mol2·L-2,在任何含AgCl固體的溶液中,c(Ag+)=c(Cl-)且Ag+與Cl-濃度的乘積等于1.8×10-10 mol2·L-2

C.溫度一定時,當溶液中Ag+和Cl-濃度的乘積等于Ksp值時,此溶液為AgCl的飽和溶液

D.向飽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鹽酸,Ksp值變大。

試題詳情

19.(6分)稱取純的NaCl和KCl混合試樣0.1200克,溶于水,用0.1000mol∙L-1AgNO3標準溶液滴定(以K2CrO4為指示劑),用去20.00ml,計算試樣中NaCl和KCl的百分含量。(已知KSP(AgCl)=1.8×10-10;KSP(Ag2CrO4)=2.0×10-12;Ag2CrO4為黃色沉淀)

試題詳情

18.(6分)已知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在酸性條件下能將草酸鈉(Na2C2O4)氧化:

MnO4- +C2O42- +H+→Mn2++CO2+H2O(未配平)

MnO2+C2O42- +H+→Mn2++CO2+H2O(未配平)

為測定某軟錳礦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準確稱量1.20g軟錳礦樣品,加入2.68g草酸鈉固體,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加熱(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充分反應后冷卻,將所得溶液轉(zhuǎn)移到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從中取出25.0mL,再用0.0200mol·L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滴定。當加入20.0mL溶液時恰好完全反應,問:

(1)欲求得軟錳礦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還缺一個數(shù)據(jù),這個數(shù)據(jù)是      

                       (填數(shù)據(jù)所代表的意義)。

(2)若該數(shù)據(jù)的數(shù)值為250.0,求該軟錳礦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

試題詳情

17.(10分)間接碘量法測定膽礬中銅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已知:在弱酸性條件下,膽礬中Cu2+與I-作用定量析出I2,I2溶于過量的KI溶液中:

I2+I-I3-,又知氧化性:Fe3+>Cu2+>I2>FeF63-;析出I2可用cmol/L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2S2O32-+I2 ==S4O62-+2I-。

準確稱取ag膽礬試樣,置于250mL碘量瓶(帶磨口塞的錐形瓶)中,加50mL蒸餾水、5mL3mol/LH2SO4溶液,加少量NaF,再加入足量的10%KI溶液,搖勻。蓋上碘量瓶瓶蓋,置于暗處5min,充分反應后,加入1~2mL0.5%的淀粉溶液,用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到藍色褪去時,共用去VmL標準液。

①實驗中,在加KI前需加入少量NaF,推測其作用可能是                    。

②實驗中加入,你認為硫酸的作用是                                   。

③本實驗中用碘量瓶而不用普通錐形瓶是因為:                           。

④硫酸銅溶液與碘化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碘化亞銅)并析出碘,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⑤根據(jù)本次實驗結(jié)果,該膽礬試樣中銅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ω(Cu)=                 。

試題詳情

16.(8分)雙指示劑法可用來測定試樣中含有NaOH、NaHCO3和Na2CO3中的一種或兩種物質(zhì)的含量。具體做法是:先向待測溶液中加入酚酞,用標準鹽酸滴定。當NaOH或Na2CO3被轉(zhuǎn)化為NaCl或NaHCO3時,酚酞由紅色褪為無色,消耗V1ml鹽酸,然后滴回甲基橙,繼續(xù)用標準鹽酸滴定。當NaHCO3轉(zhuǎn)化為NaCl時,溶液由黃色變?yōu)槌壬,消耗V2ml鹽酸。

(1)試根據(jù)下表給出的V1、V2數(shù)據(jù)范圍,判斷原混合物的成分(用化學式表示)。

V1和V2
V1=0,V2≠0
V1≠0,V2=0
V1=V2≠0
V2>V1>0
V1>V2>0
試樣成分
 
 
 
 
 

(2)若稱取含雜質(zhì)的試樣1.200g(雜質(zhì)不與HCl反應)配制成100.0ml水溶液,取出20.00ml,用0.1000mol/L標準鹽酸滴定,測得V1=35.00ml,V2=5.0ml,求試樣的成分及其試樣中各成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

試題詳情

15.(6分)用中和滴定方法測定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兩種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有以下幾種方法:

實驗1:①取混合液V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濃度為c1mol/L的標準鹽酸滴定,到終點時用鹽酸V1mol。②再取混合液Vml,以甲基橙為指示劑,用上述鹽酸滴定,到終點時,耗用鹽酸V2ml。

實驗2:①取混合液Vml,直接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濃度為c1mol/L的標準鹽酸滴定,到終點時用鹽酸V1ml。②再取混合液Vml,以甲基橙為指示劑,用上述鹽酸滴定,到終點時耗用鹽酸V2ml。

實驗3:①取混合液V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以甲基橙為指示劑,用濃度為c1mol/L的標準鹽酸滴定,到終點時用鹽酸V2ml。②再取混合液Vml,以酚酞做指示劑,用上述鹽酸滴定,到終點時耗用鹽酸V2ml。

請回答上述實驗方法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請寫出計算c(NaOH)、c(Na2CO3) (mol/L)的數(shù)學表達式。

試題詳情

14.(10分)實驗室常利用甲醛法測定(NH4)2SO4樣品中氮的質(zhì)量分數(shù),其反應原理為:

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時,1mol (CH2)6N4H+與1mol H+相當],然后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反應生成的酸。某興趣小組用甲醛法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I:稱取樣品1.500g。

步驟Ⅱ:將樣品溶解后,完全轉(zhuǎn)移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搖勻。

步驟Ⅲ:移取25.00mL樣品溶液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10mL20%的中性甲醛溶液,搖勻、靜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試液,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復2次。

(1)根據(jù)步驟Ⅲ填空:

①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加入NaOH標準溶液進行滴定,則測得樣品中氮的質(zhì)量分數(shù)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滌后,水未倒盡,則滴定時用去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

③滴定時邊滴邊搖動錐形瓶,眼睛應觀察           。

 A.滴定管內(nèi)液面的變化                              B.錐形瓶內(nèi)溶液顏色的變化

④滴定達到終點時,酚酞指示劑由          色變成          色。

(2)滴定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數(shù)
待測溶液的體積/mL
標準溶液的體積
滴定前刻度/mL
滴定后刻度/mL
1
25.00
1.02
21.03
2
25.00
2.00
21.99
3
25.00
0.20
20.20

若NaOH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1010m01·L1,則該樣品中氮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