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將相同質量的鎂條分別放在:①氧氣、诳諝狻、鄣獨狻、芏趸贾型耆紵,燃燒后所得固體產物的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是
( )
A.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 本題考查Mg在O2、空氣、N2、CO2中燃燒的反應以及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Mg在氧氣中:2Mg+O2 2MgO
Mg在空氣中:2Mg+O2 2MgO(主)
3Mg+N2 Mg3N2(微量)
Mg在二氧化碳中:2Mg+CO2 C+2MgO
設有1 mol Mg完全反應:
①Mg-→MgO-→O-→增重16 g
②Mg -→Mg3N2-→MgN-→N-→增重9.3 g
③Mg-→MgO+C-→O+C-→增重22 g
故產物質量大小順序為④>①>②>③。
[答案] C
4.下列溶液能與鎂反應生成氫氣的是
( )
A.氯化銨溶液 B.氫氧化鈉溶液
C.碳酸鉀溶液 D.飽和石灰水
[解析] 鎂是活潑金屬,常溫下與水不反應,可以與熱水緩慢反應,常溫下與酸或酸性物質反應能生成氫氣,因NH4Cl水解顯酸性:NH+H2ONH3·H2O+H+,故NH4Cl溶液能與鎂反應生成氫氣。
[答案] A
3.海水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資源寶庫,下列有關海水綜合利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從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電解熔融NaCl可制備Cl2
B.海水蒸發(fā)制海鹽的過程中只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C.海水中含有鉀元素,只需經過物理變化就可以得到鉀單質
D.利用潮汐發(fā)電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解析] B項,蒸發(fā)過程只發(fā)生物理變化;C項,海水中的鉀元素為化合態(tài),得到單質鉀為化學變化;D項,潮汐是漲潮、落潮的過程,潮汐發(fā)電過程中無化學變化。
[答案] A
2.下列海水中的元素,對其用途的說明中,不正確的是
( )
A.鋰作為熱核反應的重要材料
B.碘用于醫(yī)藥制碘酒
C.鈾用于制氫彈
D.鎂用于制造飛機、汽車
[解析] 鈾用做核燃料,可以制造原子彈;H、H才是用于制造氫彈。
[答案] C
1.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溴單質形式存在于海洋中
B.在每升海水中含量低于1 mg的元素稱為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C.海水是鋰元素的一個重要來源
D.世界上生產的鎂大部分來自海水
[解析] 對A項,海水中溴元素主要以化合態(tài)形式存在于海洋中,而不是以游離態(tài)形式(即單質)存在,故A錯誤,因此不正確的選A?疾橥瑢W們對海水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含量的常識性了解。
[答案] A
15.紅磷P(s)和Cl2(g)發(fā)生反應生成PCl3(g)和PCl5(g)。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如圖所示(圖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產物的數(shù)據)。
根據上圖回答下列問題:
(1)P和Cl2反應生成PCl3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溫度T1時,在密閉容器中加入0.80 mol PCl5,反應達平衡時PCl5還剩0.60 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若反應溫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時PCl5的分解率為α2,α2_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業(yè)上制備PCl5通常分兩步進行,先將P和Cl2反應生成中間產物PCl3,然后降溫,再和Cl2反應生成PCl5。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兩步反應生成1 mol PCl5(g)的ΔH3=______,P和Cl2一步反應生成1 mol PCl5(g)的ΔH4____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 (1)、(2)中ΔH=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物的總能量,不難寫出兩個熱化學方程式。分解率α1=×100%=25%;升溫,化學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因PCl5的分解要吸熱,故升溫,分解率增大,α2>α1。
(3)降溫,化學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4)根據蓋斯定律:一個化學反應不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多步完成,其熱效應總是相同的。
[答案] (1)Cl2(g)+P(s)===PCl3(g) ΔH=-306kJ/mol
(2)PCl5(g)PCl3(g)+Cl2(g) ΔH=+93 kJ/mol
25% 大于
(3)兩步反應均為放熱反應,降溫有利于提高產率,防止產物分解
(4)-399 kJ/mol 等于
14.A-G是中學化學常見物質,A、D為單質,G是含A元素的酸性氣體。已知:A(s)+B(g)===C(g)+D(g) ΔH=+131.4 kJ·mol-1,某同學實驗測知,4 g A發(fā)生上述反應吸收43.8 kJ的熱量。
(1)寫出A元素的名稱________。
(2)另外知:
A(s)+O2(g)===G(g) ΔH=-393.6 kJ·mol-1
C(g)+O2(g)===G(g) ΔH=-283 kJ·mol-1
D(g)+O2(g)===B(g) ΔH=-242 kJ·mol-1
由此判斷“因為283 kJ·mol-1+242 kJ·mol-1>393.6 kJ·mol-1,所以A燃燒時加少量B可以放出更多的熱量”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A+O2-→C的熱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A(s)+B(g)===C(g)+D(g)
ΔH=+131.4 kJ·mol-1,
知n(A)==mol
M(A)==12 g·mol-1,故A為碳,B為H2O,C為CO,D為H2,G為CO2,E為濃H2SO4或濃HNO3。
(2)可把3個熱化學方程式具體寫為:
C(s)+O2(g)===CO2(g) ΔH=-393.6 kJ·mol-1
CO(g)+O2(g)===CO2(g) ΔH=-283 kJ·mol-1
H2(g)+O2(g)===H2O(g) ΔH=-242 kJ·mol-1
兩種途徑反應熱分別為:-283 kJ·mol-1-242 kJ·mol-1+131.4 kJ·mol-1=-393.6 kJ·mol-1和-393.6 kJ·mol-1,可見是相等的。
(3)將C(s)+O2(g)===CO2(g) ΔH=-393.6 kJ·mol-1和CO(g)+O2(g)===CO2(g) ΔH=-283 kJ·mol-1兩式相減即得C+O2-→CO的熱化學方程式。
[答案] (1)碳
(2)不正確,因為1 mol A與O2直接燃燒放出的熱量為393.6 kJ,而1 mol A先與B反應生成C和D,C和D再與O2反應,共放熱量-131.4 kJ+283 kJ+242 kJ=393.6 kJ,兩者相同
(3)C(s)+O2(g)===CO(g) ΔH=-110.6 kJ·mol-1
13.(2010年嘉興質檢)(1)①根據下列圖示,寫出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根據如圖所示情況,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其熱化學方程式為: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
B.該反應為吸熱反應
C.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D.當H2O為液態(tài)時,其反應熱值小于41 kJ/mol
(2)已知16 g固體硫完全燃燒時放出148.4 kJ的熱量,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圖是某溫度下,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圖。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兩條曲線產生區(qū)別的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圖表示反應放出41 kJ的熱量。
②以圖示形式將反應CO2(g)+H2(g)===CO(g)+H2O(g)的質變與能變呈現(xiàn)出來,并要求判斷反應類型及ΔH情況。根據所給圖示可知,A選項將反應的反應物與生成物弄反了,故不對;生成物的能量比反應物的能量高,故該反應為吸熱反應,B選項正確,則C選項錯誤;D選項未限定H2O的物質的量,故不對。答案為B。
(3)b反應中使用催化劑,可以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但反應的熱效應不會改變。
[答案] (1)①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
②B
(2)S(s)+O2(g)===SO2(g) ΔH=-296.8 kJ/mol
(3)N2(g)+3H2(g)2NH3(g) ΔH=-92 kJ/mol
a不使用催化劑,b使用了催化劑
12.將V1 mL 1.0 mol·L-1HCl溶液和V2 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溶液溫度,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實驗中始終保持V1+V2=50 mL)。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做該實驗時環(huán)境溫度為22 ℃
B.該實驗表明化學能可能轉化為熱能
C.NaOH溶液的濃度約為1.0 mol·L-1
D.該實驗表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解析] 中和反應為放熱反應,B對;中和反應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不一定是放熱反應,如氯化銨晶體與氫氧化鋇晶體反應是吸熱反應,D錯;從圖中分析可知,當加入5 mL HCl溶液和45 mL NaOH溶液時,反應后的溶液溫度為22 ℃,故實驗時環(huán)境溫度小于22 ℃,A錯;加入HCl溶液30 mL時反應放熱最多,應是酸堿正好中和,故c(NaOH)=1.0 mol·L-1×30 mL/20 mL=1.5 mol·L-1,C錯。
[答案] B
11.(2009年天津高考)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O2(g) ΔH=-226kJ/mol
根據以上熱化學方程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CO的燃燒熱為283 kJ
B.上圖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與Na2O2(s)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電子轉移數(shù)為6.02×1023
[解析] CO的燃燒熱是283 kJ/mol,A項數(shù)據的單位不對。B項的圖象中,CO和CO2的物質的量都應是2 mol。由題中的反應得:2Na2O2(s)+2CO2(g)===2Na2CO3(s)+O2(g) ΔH=-452 kJ/mol,當反應物中的CO2為固態(tài)時,因為固體變成氣體要吸熱,所以反應放出的熱量減少,而放熱反應的ΔH是負值,所以C項正確。根據題中兩個反應得:Na2O2(s)+CO(g)===Na2CO3(s) ΔH=-509 kJ/mol,即CO(g)與Na2O2(s)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電子轉移數(shù)為2×6.02×1023。
[答案] C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