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759  7767  7773  7777  7783  7785  7789  7795  7797  7803  7809  7813  7815  7819  7825  7827  7833  7837  7839  7843  7845  7849  7851  7853  7854  7855  7857  7858  7859  7861  7863  7867  7869  7873  7875  7879  7885  7887  7893  7897  7899  7903  7909  7915  7917  7923  7927  7929  7935  7939  7945  7953  447090 

4、下列對作品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    )

    A.篇首《中學生》約稿的敘述并非閑筆,它與篇末“他還沒有做中學生哩”等文字遙相呼應,傳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B.第(3)段“是的,自從我能記憶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過渡的作用,從而使文章的時空轉(zhuǎn)換嚴謹自然。

    C.第(4)段“那時街上討債人的行燈還正在往來如鯽”的描寫,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樂的生活景況。

    D.父親緊皺眉頭踱步與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燈節(jié)的熱鬧氣氛與父親的悲愴音調(diào)等對比描寫,使“父親”形象更加鮮明。

    E.作者的文筆十分樸實,而“父親”的形象極其鮮明,作品的思想感情與非常深沉真摯,足見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試題詳情

3、作品將“父親”放在“新年”中描寫,這樣的構(gòu)思有什么好處?

試題詳情

2、請歸納出“父親”這形象的特點。

試題詳情

1、文中先后出現(xiàn)“明年再看啦”這句話。

(1)在第(6)段中,“我們”和“父親”對這句話的感觸是什么?  

(2)聯(lián)系全文,第(7)段中的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感受?

試題詳情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A.本文以不會褪色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開篇,開門見山;以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形成和表現(xiàn)為主線,脈絡(luò)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xiāng)土之戀結(jié)篇,首尾呼應。

    B.第二段寫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鄉(xiāng)鄰的音容笑貌……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動,很說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D.“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tǒng)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jù)。

    E.最后一段,寫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科學的進步、東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變小而消失,筆法生動具體、細致入微,讀來發(fā)人深思,回味悠長。

父親的新年      傅東華

[1]中學生雜志社邀我談話的那天晚上,母親從故鄉(xiāng)到上海。女兒娟,兒子浩,都特地向?qū)W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車站迎接。

[2]母親接到了,在別后的瑣屑家庭談話中,提到明年是父親的七十陰壽。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學生》編輯出給我的題目“新年”占據(jù)著,及至提到父親,這才像通了電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觀念的和父親的影像融合了起來。

[3]是的,自從我能記憶的時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終了,每個新年的回憶里總是父親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臘月初頭,父親的面容就變嚴肅了,賬目要清理,年事要備辦,一切都得父親獨個人擔當。有時候,父親緊皺著眉頭,雙手互相籠在袖筒里,默不作聲地在房里整日地往來踱著,我們都知道他正過著難關(guān),于是新年將到的喜望就不覺被給父親的同情所銷克。

[4]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飯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燈就開始。那時街上討債人的行燈還正往來如鯽,我們卻已安然團坐吃喝了。因為這,父親總是很鄭重的對我們說:“我們能夠這樣也就不容易啦。”

[5]元日早起,父親就穿著廩生的衣冠開始請神供祖。正廳中心的方桌上這時掛上紅桌幃,朝南一張椅子上披上紅椅罩,上面豎著一個紙神馬,桌上供著神果盒:這就是過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這背景上演著過新年的節(jié)目的就只父親一個人。我們都是看客。我們看過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著他送往迎來地招待賀年客。這些,在我們都是過新年的有趣的節(jié)目,在父親卻是嚴肅的義務。啊,我是直到現(xiàn)在才了解這種義務的意義的。

[6]到了燈節(jié),每夜,父親總先領(lǐng)我們到別處看過一遍,這才回家等著,等到燈行過我家門口,我們?nèi)胰司投甲屧陂T口看。行列的末節(jié)是關(guān)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個燈傘儀仗,伴有細樂,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帥旗,都掛著燈籠,也有一副鑼鼓伴著,總是冬倉冬倉地敲得那么單調(diào)。我們聽見這聲音,總感著一種興會完盡的不快,而父親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結(jié)束詞:“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這使我們愈加覺得難過。最后一夜他只換了一個字,音調(diào)卻悲愴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們聽見這話時的感觸是難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現(xiàn)在,我才十分了解這話的意義。

[7]父親去世已經(jīng)27年了,故鄉(xiāng)廢止行燈也已有了好幾年,即使他活到現(xiàn)在,也已不復得“明年再看啦”。

[8]娟和浩都不曾見過祖父,不知祖父怎么個樣子。他們自己的父親不會像祖父那樣過新年給他們看,這是他們的不幸。但是每年新年終了時的那種悲愴情調(diào)他們卻也嘗不著,又何嘗不是他們的幸福?而且當他們的父親過著這樣的新年的時候,他還沒有做中學生哩。

試題詳情

3、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guān)。請你結(jié)合鄉(xiāng)土情結(jié),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6分)         答:                                         

試題詳情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xiāng)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4分)   答:                                         

試題詳情

1、從文中看,鄉(xiāng)土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過28個字)(4分)  答:                                         

試題詳情

12.右上面是一份分別對400名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調(diào)查表。請根據(jù)這個情況調(diào)查表,回答后面的問題。  

(1)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問題?   (3分)答:                                                                        

(2) 針對這一問題請你提出一條建議。 (3分)答:                                                     

①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jié),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xiāng)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xiāng)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xiāng)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一生定音定調(diào)定向定位,要經(jīng)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shù),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②“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xiāng)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chuàng)事業(yè),富有浪漫氣息。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shù)卻完全是沉重的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fā)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人一離開鄉(xiāng)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xiāng)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浪蕩乾坤的結(jié)果,多數(shù)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③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但百余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xiāng)別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有清一代,出國的華工不下一千萬,足跡遍于世界。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黑奴解放了,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勞、廉價的特質(zhì),成了奴隸勞動的后續(xù)部隊,他們當然做夢也沒有想到什么叫人權(quán)。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運動發(fā)軔于美國檀香山,第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很多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改革開放后掀起的出國潮,洶涌澎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頗似難料而其實易解的矛盾現(xiàn)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被割棄的香港,經(jīng)過一百五十年的滄桑世變,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慘淡經(jīng)營于斯的香港人,卻寧愿拋棄家業(yè),紛紛作移民計。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nèi)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cè)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yè)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guān)、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④“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贝酥星槲,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茖W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此而消失。

試題詳情

11.如果把詩歌最后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